合法化一年,网约车有没有“泯然众车矣”?

    去年7月28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网约车市场从无序走向规范。不过,新政颁布将近一年,近期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准入门槛提高,网约车司机接单少了,乘客打车也变难了。
    这次媒体所调查的只是广州的情况,但从现实反馈看,“打车难、打车贵”是许多城市的普遍情形。
    网约车数量压缩导致车辆供需失衡,当然与网约车平台的补贴减少,造成部分网约车司机的积极性降低有关。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各地网约车细则的“尺度”过紧,将很多存量网约车阻挡在准入门槛之外,同样不容忽视。据媒体报道,南京在降低网约车“门槛”后,依然只有一成的网约车符合条件,其他城市网约车的供给也不同程度地减少,供需失衡必定导致打车难。
    当然,高门槛还不只表现于按照车辆排量、轴距等指标设定的硬性要求,更包括一些繁琐的管理程序。一些地方要求网约车必须贴有专属车标,必须安装指定厂商的GPS设备;不少地方的司机考试试题大开“脑洞”,如需要分清酒店是几星级,几乎成了刁难,导致通过率极低,如广州首场考试的通过率仅有1%(截至5月初的通过率为21.5%),南京首场考试的通过率为12%……这些都抬高了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运营的成本,使得一些本身符合标准的车主,不得不“知难而退”。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地方在政策上并未区别兼职司机和专职司机,兼职私家车要开网约车也必须转为营运车辆。网约车本身脱胎于分享经济模型,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既有运力的挖潜,这其中,兼职司机无疑是重要的参与者,但现在的地方细则,却将他们基本上排除在外了。媒体报道,很多兼职司机表示,将私家车转为营运车辆,增加了成本,于是纷纷离开了。
    规范网约车发展,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规范管理的目标,应该落脚于乘客出行便利与安全。如果说地方网约车政策制定要获取公约数,那么,这才是最大的公约数。从现实看,网约车管理确实更严格了,但乘客的打车成本和难度更高了,这无疑说明政策制定的利益平衡还未做到位。更关键的是,相比一年之前网约车所呈现出的巨大的共享经济红利,以及作为新事物所自带的光环,如今的网约车却似乎“泯然众车矣”。
    网约车还是那个网约车,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网约车合法一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确实有必要中青评论丁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