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我的家乡张牌庄是鲁西北的一个小村庄。现如今,从高空向下俯视,家乡的柏油路像一张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把绿树掩映的村庄、绿海深处的家庭农场和高楼耸立、工厂密集、初具城市规模的乡镇连在一起。沿着津浦铁路向西北延伸的104国道,是它的大动脉,人流物流繁忙穿梭。这条大动脉的分支村村通,连着周围几十个村庄。像人的机体,各种车辆日夜川流不息地在血管里来回流淌。公交车开到家门口,赶集进城抬腿就走,一会儿就到,刮风下雨畅通无阻。家乡离世界各地的距离缩短了,与城市的差别变小了,昔日沉闷闭塞的乡村像匹奋力驰骋的骏马,朝气蓬勃地活跃起来。看到这一切,上了岁数的人怎不会感慨万千!
    四十年前,德州北郊村与村之间全是土路。大道没有三米宽,并排错不开两辆大车。有车从对面走来,只好往庄稼地里躲,轧坏庄稼。羊肠小路穿过农田,多半是人们贪近、趁种田人不在偷偷踩出来的。大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车身颠簸,轴箍碾得咯咯噔噔。看不好道路或遇上险恶道路处理不当,翻车伤人是常有的事。多雨时节,洼处积水,不知深浅,绕不过去硬走,陷入污泥后,越活动陷得越深。冬春天旱少雨,轧出一拃多厚的尘土,大风吹来,漫天飞扬,看不清面目,辨不出南北。104国道的前身是出德州至京城的官道,与其他道路的区别是能并非走开两辆大车。尽管出京上卫(天津)的车辆不断,同样是一条土路。干旱时节尘土如狼烟滚滚,遇上大雨,常常有些外地的大车十天半月地在村里滞留。
    村外的路难走,村里的大街小巷又是咋样呢?平日磕磕绊绊,夜里彳亍难行。下雨出不了门,出门找不到道。不穿胶鞋雨靴泡湿脚丫,蹅进泥里拔不出腿来。俺村赵山爷爷眼神不好。有年8月大雨后,他往代销点买纸烟。出巷口迈水洼在大街上滑倒,子女得知把他抬回家,他右小腿骨折卧床三个月。
    小时候赶集上街步行,张牌庄离德州市区二十多华里,好天好地走三个多小时,来来回回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因为上趟街不容易,俺村的李七奶奶活到八十多,一辈子没到过德州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的一个堂哥说成了后小屯村的媳妇,结婚那天赶上下雨。道路泥泞,铁道东护路沟涨水,抬新人的花轿绕道,离岳父家六里地,来回走了七个多小时。帮忙的乡亲淋成落水鸡,嫂子下了轿冻得浑身发抖,十二点以前举行的仪式拖到下午三点。
    家乡没有脱贫时,温饱保不住,大规模修路没有条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政府组织与河北联合,沿线百十个村集体出工,把靠津浦铁路的官道填高,修成十二三米宽的土公路。衔接这条主干道,各村修路,改善出行。1974年,俺村的村民每户凑40元钱,把村里一条主要大街铺上最低级的柏油路。家乡的路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后。短短几年,宽敞的104国道建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通向各村的土路逐步硬化,渐渐地全轧上沥青。2016年,二屯镇政府对辖内道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家乡的路才有了今天的四通八达。道路的改善带动交通工具提高,电动车摩托车电三轮逐渐代替了自行车,如今家乡的农户三分之一买上汽车,开汽车到德州市区只用20分钟。
    家乡道路的变化使人振奋,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兴旺与美好未来。
    张庆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