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激发生机活力——德州半年经济发展系列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王贺
7月16日,天津市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德州(天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活动现场,数百名京津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济济一堂。吸引他们目光的,不仅是德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迎来的难得战略机遇,还有德州凭借协同发展广泛激发出的旺盛生机与活力。
进入2016年,协同发展不仅全面打开了德州与京津冀、与济南等先进地区的沟通之门,对内更进一步密切和平衡着三次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等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协作关系。
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德州发展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得以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区域协同——精准对接,用好难得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无疑是当前我市实施的协同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我市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不断迎来新机遇:
1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工作要点》,将生态科技城确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承接平台。
5月16日,以“德州号”冠名的德州始发北京高铁列车正式开通。
5月2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将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升级为山东省重大推进事项。
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进入2016年,围绕争夺京津优质要素资源,我市不仅需要突破河北各市的天然屏障,也面临着省内多个地市日趋激烈的竞争。抢抓机遇,必须主动作为。年初,市县各级纷纷将对接京津冀发展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意见》出台后,市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市委书记陈勇在会上明确要求:“必须逐条逐项落实,切实把政策优势变为发展优势。(上接A1版)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展示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
在各级强力推动下,我市区域合作工作迅速细化、落地。一方面,全市在6个工作推进小组和5个招商办公室的统筹下,先后派出500多人的工作队伍赴京津冀开展专业化精准对接,招商成效更加显著。半年时间,中建材浮法玻璃生产基地项目扎实推进,华日高档家具产业园开工建设……各县市区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新签约项目多达197个,占同期全部签约项目的50%以上。
另一方面,围绕吸纳京津地区的技术创新资源,各县市区在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的同时,将精力用在当“红娘”上。通过积极帮本地企业牵线搭桥,截至6月底,全市已新增与大院大所合作企业73家,转化科技成果92项,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天津工业大学庆云研究院等大型的研发基地项目也纷纷签约落户。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我市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市与外地优质资源的合作模式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并从第二产业逐步延伸至第一、第三产业。比如围绕打造“放心农场”,上半年我市就与京津企业合作启动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数十个。陵城区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合作的农业项目,还成功实现了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7月16日在天津召开的恳谈会上,我市再次签下京津合作项目42个。其中,14个人才技术合作项目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8名,28个产业项目的合同总金额高达260亿元。“从签约项目看,各县市区、部门、企业与京津地区的合作,已经从主动对接的阶段发展到了全面融入阶段。 ”恳谈会现场,市经济合作局局长乔方红说。
产业协同——
补齐短板,质量效益提升
今年9月份,我市目前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雅培·恒天然醇源牧场项目一期工程就可建成投产。“我们准备追加投资,流转6万亩土地作为青储饲料生产基地。 ”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牧场总经理李文博表示。
从农田到牧场,带来的不仅是综合效益的提升,更折射出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
7月25日,省统计局反馈了我市上半年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从年初的10.3:49.4:40.3调整为10:48:42,第三产业占比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较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
德州经济的核心是结构问题,工农业层次偏低,服务业比重偏小,都是长期制约德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协同必须摆在重要位置。自年初起,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力压减落后产能,全市新型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同步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进一步做强工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2016年,依托从去年年末以来陆续成立的12个产业联盟,我市主导产业内部交流、上下游合作不断增加,产业竞合发展态势初步显现。而更高的组织化程度又有力推动了产业投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工业领域部分代表着制造业升级方向的行业投资高速增长,文体用品制造业上半年的增长达258.2%,汽车制造业的增长也高达89.8%。与此同时,部分传统行业的能耗则下降明显,其中炼钢及金属制品业下降17.97%。
在积极做强工业的同时,我市以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安全农业为方向,着力打造周边城市的“放心农场”。全市新登记农民合作社950家、家庭农场107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有了新进展。
三次产业中占比一向偏低的服务业,同样实现较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业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各县市区不断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2%,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6月份,我市还成功入围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
7月19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了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陈勇书记在肯定上半年我市成绩的同时,专门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而伴随着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在我市,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生动力正在加快孕育,“三新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
城乡协同——立足实际,加快“人的城镇化”
6月下旬,全市协同发展督查评议活动启动,其中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市委要求各县市区必须展示的“规定动作”。由此看出,我市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可见一斑。
城乡协同发展,是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不可缺少的一环。今年年初,我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3.48%、44%”列为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新型城镇化”一词,再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半年多时间,我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协调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目前,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有明显上升。同时,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户籍、住房、土地、投融资等改革,认真抓好禹城市全国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和武城县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三个市民化”得到有序推进。
在广大农村,开展多年的两区同建工作今年继续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已达420个,35万农户搬入新居;建成各类农村产业园区876个,45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公共服务的日趋均等。截至7月末,全市建成入住的农村新型社区中,已有80%实现了“五化八通八有”,90%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或小学、敬老院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政务服务方面,民政、计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县级部门的审批、服务、管理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社区,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
目前,伴随城乡协同发展,我市城乡之间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流动明显加快,同时农村人才、土地等资源进一步整合,基层班子也得到强化,而这些,又不断为全市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增添着新的动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