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放大优势,打好融入主动仗

水星集团生产车间

    6月3日,中国农科院小麦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在武城县召开,这是今年该县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合力的新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机遇,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对接。我们不盲目跟风,放大自身优势,提高对接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此实现相互融入、协同发展。 ”该县负责同志介绍说。
    挖掘“武商”资源,实施“三回”工程
    6月2日,在水星集团精密机械制造项目车间,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我们这个项目仅用4个月就竣工生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税收过千万元。 ”作为在京“武商”的该集团董事长矫东平自豪地说。
    武城县以京津冀 “武商”为对接突破口,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了以“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为主要内容的“三回”工程,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下,动员、吸引在外武城籍老板回乡创业。作为北京武城商会会长,北京东源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东高兴地说:“北京武城商会的成立让在京‘武商’更加团结,劲儿往一处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厚德武商精神,积极回报家乡。 ”
    在武城,已初步形成了 “以商会聚武商、以政策引武商、以武商招外商”的局面。去年以来,吸纳“武商”投资80多亿元,有30个武商项目落户,“武商经济”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挂大联强,借力推动“二次创业”
    日前,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向武城县派森科技有限公司注资30亿元,建设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生产基地,使这个生产汽车启动蓄电池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跨入全国一流新能源电池制造商行列。
    通过合作对接,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得到的不仅是央企、名企雄厚的资金支持,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在武城,像派森科技这样,通过挂大联强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达30家。
    面对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武城县将37家央企强企、79家大型民企、493家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271家对接京津冀区域的强企名企名单细化分工至各镇街、产业招商组及相关责任部门,制定完善对接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引导鼓励民营企业主动走出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对接,以产权引资金,以存量扩增量,以市场换技术,以发展引人才,通过合作对接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让更多中小企业通过参股、入股、买断等形式挂大靠强,发展成为对整个县域经济具有较强拉动和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实力的裂变扩张。
    通过积极对接中粮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东方园林等央企、强企,古贝春集团、派森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
    延链招商,特色平台产生聚变效应
    6月4日,位于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内的科莱集团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作为全国最大的玻璃钢及新材料生产基地,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内有1200余家生产加工企业,实现了从简单的中央空调外设到核心技术主机制造的全产业链生产。
    像中央空调产业一样,全产业链生产是传统产业保持生命力的内在需求。为此,武城县抓住在京津冀、环渤海等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产业招商,促进产业平台提档升级,产生聚变效应。
    园区是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的主战场,武城县在县镇之间全部实现公路相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 “镇镇通”天然气工程,集中力量抓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业基地和乡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走出了以 “产业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路径的产业发展壮大之路。目前,武城县开发区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 120余家,鲁权屯镇形成运河沿岸独特的经济虹吸区,市南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22家,正在成为服务德州主城区的 “卫星城”。
成果展示
    ●去年以来,吸纳“武商”投资80多亿元,引入30个“武商”项目落户
    ●集中力量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走出了以“产业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路径的发展壮大之路
    ●通过与央企、强企合作,有30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王涛 吴华 王玉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