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德州“三年困难时期”瓜菜代和小球藻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上了年岁的人,每当看到孩子们饭碗里剩下米粒,或者馒头剩下半拉,总会唠叨几句:让他们过一过瓜菜代的日子就好了。

 

“瓜菜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面红旗”席卷全国,政策的偏差,加上天灾人祸,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德州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区每人每天口粮只有3.95两。1956年,德州市蔬菜果品公司成立,下设10个门市部,负责全市蔬菜市场供应,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供应紧张了。进入1960年春天,粮荒问题日渐严重。德州地区夏粮单产只有65斤,荒地数百万亩,人口比上年减少31.4万人,水肿病和其他营养不良症蔓延。这时候,中央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办好食堂,管好粮食,劳逸结合”的五条方针。

 

1956年,德州市蔬菜果品公司成立

“瓜菜”就是大力生产瓜果、蔬菜,多吃瓜菜少吃粮食。德州市组织专业队伍,建立蔬菜基地4500亩,并发动机关职工、街道居民利用“五边二头”开展群众性蔬菜生产运动,这一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4890万斤,每人每天占有2斤。

 

“代”就是“代食品”,指人们用于充饥,但在正常年份不作为食品的动植物、化学合成物等。自古以来,人们在灾荒年代都有采集、食用代食品的习惯。

由于代食品的生产不像瓜菜生产那样要受土地面积和生长期的制约,因此中央对依靠代食品缓解粮食问题寄予很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小范围的试验,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通知》下发,一场全民参与的代食品运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了。当时的代食品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作物类代食品。它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的叶、秆、根,以及玉米皮、玉米芯、稻谷壳,薯类作物的叶、茎、根等等;第二类为野生代食品,如榆树叶、树皮、野苋菜、洋槐叶等等;第三类为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第四类指合成类代食品,如人造肉、叶蛋白等,被称作精细代食品。

 

小球藻是一种球形藻类,直径仅数微米,体内有一绿色杯状或板状色素体,种类繁多,生长于淡水中。三年困难时期,小球藻一直是政府相当看好的代食品,这大概与小球藻不与农作物争地、易培育、生长快等因素有关。《人民日报》最初对小球藻的宣传是以培养猪饲料为名的,直到1960年 7月 6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才明确提出小球藻不仅是很好的精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该社论还举例说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试制糕点、面包、糖果、菜肴等食品,清香可口;有人用小球藻粉哺育婴儿,效果跟奶粉不相上下,此后各媒体有关小球藻的报道主要讲它食用营养价值如何之高。与此同时,推广小球藻培育方法的图书纷纷出版,仅1961年就有《国外小球藻的试验和研究》《小球藻生产知识》《小球藻生产技术问答》等面世。 1961年,山东省推广“小球藻”现场会在淄博市委礼堂召开,德州也派技术人员参加了。与会人员现场参观博山食品商店制作“小球藻”。

 


1961年,德州派技术人员参加在淄博召开的全省推广“小球藻”现场会,现场参观博山食品商店制作“小球藻”

 

当时,德州的农村、城市纷纷建池,沤人畜粪便以培养小球藻。市里大力组织糕点、酱菜、油厂、棉花加工厂等,一方面利用再生农副原料生产淀粉,一方面全力生产小球藻。这期间,德州地区还组织了56名得力干部,分7个组,赴东北、华南等地采购各类代食品207.5万公斤。

 

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代食品的生产不失为一种渡过难关的办法。不过,这样的东西吃进肚子,几乎没有什么营养可言。中央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困难局面,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农村政策,于是有了随后的“农业六十条”的制订,解散了公共食堂,取消了供给制,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等举措。通过这些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形势也逐渐出现好转。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