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的学费有着落啦!”——山东庆云帮扶贫孤学生见闻

新华社记者叶婧
  低矮的砖房、灰黑的墙,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本不宽敞的客厅因为缺少家具和照明而显得过于空旷,这是19岁的晓晓(化名)生活的地方。
  晓晓并不是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孤儿”,可是自从3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之后,晓晓和她的弟弟妹妹就只能依靠年过花甲的爷爷和患有脑血栓的奶奶,过着比很多孤儿更苦的日子。
  贫困并没有摧毁这个花季少女。今年高考,晓晓考了515分,超出本科普通批分数线32分。7月22日,她查到自己被大学录取了。
  “学校老师已经通知过了,县里会给我发助学金,直到我大学毕业,都不用担心学费。”晓晓说。
  晓晓将要获得的助学金,来自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启动的扶贫助学专项基金——这是庆云县为改变贫困代际传递、解决贫困学生上学设立的专项基金。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无病人躺在床、六看收入来源有没有保障”。这是流传在德州基层扶贫干部之中的“六看”识真贫口诀。
  庆云县委副书记赵晓静说,在“六看”中,贫困群体中的贫困学生教育问题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他们有的是父母双亡、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度日的孤儿,有的是因家庭困难支付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的大学生,还有的是家有病人、生活举步维艰的少年。据统计,当地这类贫孤学生共有505名。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造成学业掉队,我们发起成立了扶贫助学专项基金,并发动企业家、干部和教师共同参与帮扶,希望他们成为贫困孩子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扶贫扶智,彻底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山东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中华就是参与帮扶的企业家之一,和她“结对子”的孩子即将上小学四年级,家里还有因伤不能干重活的父亲、务农的母亲和15岁起就因贫辍学的姐姐。
  “第一次和基层干部去学校看望孩子的时候,我真的傻了。沉默不语、脖子里有泥,一个劲地往老师背后躲。我也是当妈妈的人,看到孩子这样,真的感觉特别心疼。”刘中华说。
  如今,刘中华正盘算着把孩子接到公司里参观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带着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让他知道,世界很大,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生活。
  庆云团县委书记张国宏说:“自从发出倡议帮扶贫孤学生,各级干部都踊跃报名,甚至‘提前预订’。”
  在庆云县这个只有33万人口的小城,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的户头上已募集了3172万元资金。为了用好、管好这笔承载着贫孤学生教育希望的基金,庆云县专门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名贫孤学生都要由相关部门把关核实,定期通过扶贫助学基金账户直接划转到受助人账户。基金会对贫孤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采取贫困进、脱贫出的“进出机制”。
  眼下正值暑期,晓晓仍在四处寻找打工机会。“有了好心人帮忙,我就更要自立、自强。”晓晓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