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追记宁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反恐机动中队中队长杨逢松

杨逢松(左)带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

【人物简介】
杨逢松,生于1973年12月,中共党员,宁津县刘营伍乡后宗村人。1990年12月参军,1993年9月考入解放军装甲指挥学院,历任排长、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装备处协理员。2004年10月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2011年3月,任宁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反恐机动中队中队长。多次被评为宁津县公安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被德州市委、市政府,德州军分区联合授予“全市优秀军转干部”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2013年,经山东省公安厅批准,荣立个人二等功。
  他是罪犯眼中的“克星”,十年来,他亲手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超过1000人。他是同事眼中的好大哥,外地的同事回家过春节,他提前备好了驴肉、扒鸡。临上车前,还塞到同事兜里2000元钱。他欠女儿一个家长会。给女儿去开家长会,走到学校门口时,又被一个电话叫回到了办案现场。他是宁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反恐机动中队中队长杨逢松。


半个月前,鲁北小城宁津变得肃穆异常,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县城北郊涌去。一时间,顺畅的宁东路塞满了车辆,宽敞的殡仪馆大院里站满了人,殡仪厅内气氛凝重,哀乐低回——杨逢松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要我考警校,看着我成为最出色的女刑警吗?”父亲灵前,13岁的女儿哭得撕心裂肺。
杨逢松67岁的父亲杨宝志神情呆滞,蹲在殡仪厅门口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2004年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一年后成为刑警,至今,杨逢松十年刑警生涯,破案千起,亲手抓获犯罪嫌疑人超过1000人。“杨逢松”,甚至成为宁津刑警的代名词。


  勤学苦练练就破案“能手”

杨逢松生前的办公室是刑侦大队一楼右侧第一间,如今虽已人去屋空,但室内的摆设,尤其是书厨里整齐排列着的图书,还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刻苦。其中,《打黑除恶办案手册》、《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等业务书籍,已经被翻得卷了角;《读点经典》、《解读中国梦》等哲理和时政读物,也被密密麻麻地做了许多标注。“到刑侦大队不久,杨逢松就能独当一面了,重大案子交给他准没错。”宁津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杨勇说,无论案情侦破、嫌疑人抓捕,还是刑侦材料的整理,杨逢松都是公认的“免检”,他的办案日志甚至被编进新警员培训教材,每当有法律条文修改,当别人还在学习甚至等待被辅导的时候,杨逢松就已经熟练地运用了,研究案情时他对适用法律和条文张口即来。只要有时间,他还坚持长跑和擒拿格斗的练习,强健的体魄和精到的抓捕手法引人羡慕,队员抢着“拜师”,后来他被推选为宁津县公安系统的教官。


  胆大与缜密集于一身

杨逢松的“胆大”是出了名的。去年夏天,在湖南山区跟踪一名嫌疑人时,对方藏身的窝棚附近,能隐蔽且便于观察的地方是一片坟场,杨逢松就在坟场里守了一夜,点点鬼火在头顶划过,不时有野蛇爬上脚面,远处还不时传来声声狼嚎,第二天同事听了他的惊险经历顿感毛骨悚然。
在现场,勇敢的杨逢松总是主动承担危险。抓捕背负命案的李某江时,虽然清楚车间内抓捕会有危险,但他依旧将同事安排在大门外,独自走进陌生的车间。当嫌疑人认出面前的人是警察之后,轮起手中的铁棍就向杨逢松头上砸来,好在他躲闪及时,并在随后赶到的队友配合下将李某江擒获。
胆大与缜密并不矛盾,而且这样的性格特点在杨逢松身上表现明显。八年前一个案件的侦破细节,令同事王文华至今记忆犹新。嫌疑人出身厨师,有证据表明,案发后潜逃到紧邻俄罗斯的一个东北小镇,但专案组搜遍了全镇大大小小所有30多家餐馆一无所获,正当大家失望地准备无功而返时,杨逢松说,“他可能在毛巾厂打工!”果然不出所料,做了整容手术的嫌疑人早已更名换姓在此安家立业。当地有一二百家企业,杨逢松做出这一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呢?原来,在走访期间曾有人无意中提到,嫌疑人早年工作的餐馆隔壁是一家纺织机械维修班,嫌疑人跟老师熟悉,还去旁听过几堂课。
宁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命案清零的纪录,也是杨逢松创造的。2014年5月,杨逢松和同事们到河北高阳县执行任务,抓捕在逃13年的“2011·11·28故意伤害致死案”犯罪嫌疑人路某。他亲自和另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上前抓捕,由于身处外地,他接近路某时故意用宁津话叫出对方的名字,对方离家多年听到乡音后短暂愣神,杨逢松趁机将其控制。
至此,宁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命案清零,路某也是杨逢松亲手抓捕的第1000个犯罪嫌疑人。


  “别看是亲儿,看电视比见真人容易”

  “到刑警队这十年,每年回老家不超过两趟。”杨逢松的老家在距离县城15公里的刘营伍乡,很少回家让父亲难以接受,“在外地当兵还可以理解,转业到地方了想见他一面还是这么难!”
去年中秋节晚上,在县城的小家,父母和妻女都想等杨逢松吃顿团圆饭,他说处理完手头的案子就回家,结果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孩子饿着肚子睡着了,他也没有回来。父母第二天还要起早回村收秋,为了见他一面,一直等到凌晨2点。
70岁的母亲商洪祥如今养成了一个习惯,特别爱看电视,而且只看宁津新闻,老人说,了解儿子,主要靠电视。原来,杨逢松多次立功受奖,一直是全县公安战线的典型人物,近几年上过几次电视。有时抓捕归来,县里高调迎接凯旋的勇士,聚光灯下被鲜花簇拥着的杨逢松,更成为母亲期待的镜头。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机会每年都有三五次,“别看是亲儿,看电视比见真人容易。”母亲无奈地说。


  身患重病依然不忘工作

2013年开始,杨逢松明显见瘦,周围人担心他身体出了问题,都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但他一拖再拖。
今年3月份的一天上午,同事接到杨逢松的电话:“兄弟,你来接我一下,我开不了车了。”当一名同事迅速赶到距离单位不足3公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时,杨逢松已经胃疼得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淌下来。此时,同事们才知道杨逢松的病情已经恶化。
一个月后,这位硬汉刑警昏迷在了出警现场。随后,在北京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
化疗期间,杨逢松依然放不下工作。领导命令他在家治疗和休养,但他隔三岔五就出现在单位。今年7月19日,柴胡店镇发生一起震动全县的强奸杀人案。那几天,杨逢松病情恶化,已连续三天滴水未进,从前来探望的同事口中听说此案后,他再也躺不住了,瞒着家人偷偷地来到单位,通过翻阅卷宗,找出两处纰漏,让负责此案的同事既感激又心酸。下班时,同事要送他回家,被杨逢松以“队里人手太紧张”拒绝了。
然而,当他走到离自家楼房门口30米处,竟瘫软在地,被邻居认出后背上了楼。从此,杨逢松再也没有站起来。两个多月之后的10月16日,他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弥留之际,气息微弱的杨逢松已经说不出话,下意识地伸出手指,在场的家人和同事都凑上前去,只见他在被子上比划着写下三个字:走,上班。


  他还欠女儿一个约定

父亲灵前,13岁的女儿哭得死去活来。
这个今年刚上初一的小姑娘,一直以有个警察爸爸而自豪。今年春天开家长会那天,正赶上杨逢松手头没有案子,头一次答应女儿去开家长会,女儿为此高兴了一整天。谁料,杨逢松往学校走的路上接到任务,孩子的愿望再次泡汤。如今,让爸爸给开一次家长会,已经永远不可能。
女儿始终记得那个无法完成的约定:“等你考警校的时候,爸爸在学校门口等你!”
同事张锟一直为这个好大哥的离去而感到悲痛。他哽咽着说,2010年,自己刚上班第一年春节回老家石家庄过年,给家里买东西没钱了,没好意思向同事借。回家的头一天,杨逢松将早早准备好的德州扒鸡、宁津驴肉等特产拿给他,临走时还塞到他的兜里2000元钱。
宁津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夏玉坤则为失去这名优秀的民警深感痛心。他说,杨逢松践行了一名人民警察“捍卫公平正义、维护一方平安”的神圣职责。他的离去是宁津公安系统的一大损失。杨逢松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为人正派的优良作风,敬业爱岗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广大公安干警严以律己、忠实履职,不负人民群众的重托。晚报记者 郑乃春 通讯员 崔秋芬 赵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