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小年

聂难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小年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佳篇。

明代诗人林光的《小年二首(其一)》写道:“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数九明看柳,书空仰羡鸢。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短短几句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燕京小年的热闹繁华景象。儿童欢悦,锣鼓喧天,日子过得安然幸福,是老百姓的最大心愿。而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则是对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穷途潦倒的感叹:“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过小年吃糖瓜,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一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少年时家道中落,祭灶时家里虽然尽力准备祭品,但没有黄羊谈不上丰盛,所以写了这首祭灶诗。诗中的“胶牙糖”又名元宝糖,也就是麦芽糖。此诗于幽默俏皮之中寄托了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家庭经济的困顿,也刻画出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而把吃糖瓜写得最为贴切,又十分生动有趣的是清代佚名的《吃灶糖》:“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读来趣味十足。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关于祭灶的诗词很多,其中描写最好的当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这首诗详细描写了祭灶神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祭灶场景如在目前。

在古代,小年还是家人、友人团聚之时,于是就有祭灶把酒联欢的诗句。苏轼《纵笔》诗之三中的“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和《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中的“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将因祭灶而相邀聚会写得质朴自然,耐人寻味。而陆游的《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诗:“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众起寿主人,一觥潋滟倾。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把祭灶饮酒场面和豪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的《祭灶与邻曲散福》诗:“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不仅场面欢快,还含有尊老之意。

小年到,最是思乡日。元朝范梈的《小年日,仍宿北山》:“腊日才过又小年,那堪泽国雨连天。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这是一首小年夜思念亲人的诗。眼看小年又至,作者却因为连绵的雨天,被困在北山小店。看到儿童们欢乐、灯烛亮堂的景象,在这遥远的异乡思念起亲人不能入眠。明代李之世的《舟次小年》,同样体现了这样的心境:“晚泊清江思悄然,风沙石濑咽涓涓。客边沽酒逢残腊,雨里迎春到小年。疏磬忽传红叶寺,荒村多住白芜烟。觉来旅况真无味,兴尽思回雪夜船。”小年的夜晚,在江边思绪万千,所见所闻勾起无限感叹。酒逢腊月,细雨迎小年,景色再宜人,也是在异乡度过,漂泊的日子孤苦无依,回乡的愿望更加强烈。

有的地方,小年还有跳灶习俗,就是乞丐扮作灶王爷载歌载舞。“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清代佚名的这首《跳灶王》,将跳灶场面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而清代周宗泰的《跳灶神》写道:“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美,却又有更深沉的社会感触。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晚清罗昭隐《送灶诗》)农历小年来临之际,品读描写小年的古诗,解读着小年习俗,感受着古代小年的风貌,别有一番情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