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闸楼]

马惠彬

曾经的德州“闸楼”,就在德城区现三八西路铁路地道桥处,是以前人们从铁道上穿越铁路道口处的地名。

说起“闸楼”的来历,还得从清朝开始说起。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绕上码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此处是说:三八西路铁路地道桥处,原是运河的河道,乾隆二十八年运河西迁后此处成了旧河海子。

据康熙《德州志》记载:德州城“时有大小渡口八个,即第三屯渡口、上码头渡口、浮桥口渡口、彭家船渡口、百草洼渡口、老君堂渡口、第六屯渡口和桑园镇渡口。”其中,“彭家船渡口”就建在此处。当时,沿渡口这条路东通德州城的大西门,西通运河西的大片地域。在乾隆二十八年运河改道后,“彭家船渡口”仍然有船在这段旧河里摆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在此处修建“北洋机器制造局(德县兵工厂)”时,将办公楼建在这条路西段的路南(今德州火车站的铁路公寓楼位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建津浦铁路,在这段旧河道上垫起了宽宽的铁道路基将旧河道分为东西两段。

为了保证津浦铁路两侧人员及车辆的往来,1911年10月,当时的铁路局在此处铁道路基的东面垫起了一个大斜坡,连接上了原来的道路。为了人员和火车的安全,在铁道两边的路口位置拉上了铁丝网或栅栏并各安上了一扇栏栅门,在门的旁边盖了一间看门的小屋,各设一名员工看管。来火车时关门,火车过去后再打开。人们称看门小屋为“岗楼”,而这里的门一会儿开一会儿关,貌似个闸口,故人们送其名曰“闸楼”。这就是“闸楼”地名的来历。

西部的“闸楼”处道口,与原来道路高度相差无几。东部的“闸楼”道口高出原来道路很多,人们过铁道,要爬一个约30°的大斜坡。而且,这段路的北面全部是旧河海子,南面的西头也是海子,东首与今天的迎宾路连接。由于离火车站较近故客流量大,是个比较拥挤的地方。

在“闸楼”的西部有大运河港口码头,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也在这里,还有诸多的仓库货场、机关学校和居民村落。故“闸楼”建立后,过往行人车辆日夜不停,十分繁忙。

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山东内河航运管理部门在此设立德州港口,这条路就更加繁忙起来。由于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此处的路轨数量也越来越多。此处的交通也越来越拥挤,这个“闸楼”处多次险些发生事故。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铁路局在此处修建了使用至今的地下桥洞子,使用了70余年的“闸楼”拆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