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德州交友漫谈

赵执信故居


清代康乾盛世之际,德州作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文化高地,曾吸引着无数文化名人频频到此交游访客,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就是其中的一位。

赵执信是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与诗坛盟主新城(今桓台)王士禛同时代且有着亲戚关系。他出生在康熙元年(1662),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八年(1689),28岁的赵执信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的戏剧《长生殿》,被劾革职。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赵执信不赞同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写诗“文意为主,言语为役”。他虽然贫困潦倒一生,但在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自强不息,勤奋创作,为后人留下了1000多首诗歌和多篇散文、诗论,能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神韵说”泛滥的清初诗坛上独树一帜,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去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并表现自己不与世沉浮的抗争精神,不仅丰富了清初的诗坛,而且为中国文学发展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翻看赵执信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到他的同年中有德州人,同事中有德州人,弟子中有德州人,他的挚友还是德州人。用他本人的话讲:“余中岁往来南北,过德州无不留,其贤豪文士无不识。”他曾为康熙朝诗坛大木冯廷櫆删定《冯舍人遗诗》,曾为翰林院编修田需、贡生金柽撰写墓志、墓表,他的《赵执信全集》中收有多篇写给德州友人的诗文。应该说赵执信与德州当时诸多名士有着密切交往与广泛的学术交流,是对德州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做过重要贡献的文化名人。


与冯廷櫆为挚友


汪由敦在所撰赵执信墓志铭中说:“(赵执信)独善德水冯大木廷櫆。”冯廷櫆(1649-1700),字大木,康熙朝著名诗人,清代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授官内阁中书。冯廷櫆与赵执信诗学主张一致,为诗突兀峭立,艺术风格高雅超俗,两人可谓意气相投,心心相印。他们曾因同赋《诸葛铜鼓诗》长歌,而名噪京师。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禛赞赏不已,欲把两人的唱和编为《二妙集》刊行于世,但由于两人的推诿而未遂。他们两人常常在一块谈诗论诗,彼此之间的唱和、馈赠、怀念皆成佳句。冯廷櫆比赵执信早40年谢世,因家庭经济窘迫,其诗作生前并未刻印,死后有所散佚。在他死后31年的雍正九年(1731)夏,其孙冯德培搜辑得诗500首,奉遗集走500里请赵执信删定和作序。赵执信“吟诵旬日,为之序而归之”。

赵执信在《冯舍人遗诗序》中发出“文章有神,交有道,不信然哉”的感慨。他首先交代了他与冯廷櫆的特殊关系,“德州冯大木先生,余与同举于乡,兄事之。及后同在馆阁,以诗相资也”。康熙年间,诗坛盟主王士禛的神韵说占据舞台,主张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可与王士禛有着不一般关系的赵执信(其岳母是王士禛的从妹)和冯廷櫆(其父冯沛与王士禛为同榜举人),却反对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强调写诗要“文意为主,言语为役”。赵执信在《冯舍人遗诗序》中对冯廷櫆的诗才进行了一番评论,“其诗标新领异,与时消息,而神韵泠然,去俗远矣。古体取法青莲,极之昌黎、眉山,比兴深切,风格超峻。以馀力为奇情险语,迈古骇今。至其潜心孤诣,虽渔洋(王士禛)、田(雯)、谢(重辉)诸公,知之蓋不能尽,而况泛泛者乎!”赵执信最后深情地说:“余今年七十矣。生平所师冯氏(冯定远),所友冯氏(冯廷櫆),受益既多,积累不少,自信粗有成就,不愧于始之相资者。顾不能起先生于九原,徒抱‘无与为质’之叹也!”由此可见,赵执信与冯廷櫆关系的不一般之处。

赵执信的《冯舍人遗诗序》


与田需既同年又同事


田需(1640-1705),字雨来,号鹿关,德州田氏家族中田雯的弟弟,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681)御试第一,改官编修,授文林郎。二十六年(1687)春,因病归里。田需虽比赵执信大22岁,却是同榜进士,一起留在翰林院任职,早两年离开翰林院,与赵执信为共事8年的同事。田需归田后在运河东岸筑一茅屋,构“鹿关”精舍,贮书其中,卒年65岁, 《水著有东草堂诗》一册,收诗百余首。赵执信评价田需的文风时说:侍郎公(户部侍郎“田雯)文喜华美富丽,君独闲散和萧洒淡泊,自辟径路。其于典籍,苦心抉摘,好为别解,不想与人雷同。”

赵执信认为田需性格有些偏执,持“论少许可,故于知交间恒落落。其所投契者,如余数人尔”。当赵执信知道了田需的死讯后,余以君卒之岁过德州,“ 哭君于寝”。赵执信很景仰田需不倚仗哥哥田雯的影响而谋求个人仕进的为人,他在为田需撰写的墓志铭中说道:君以高第“盛名处其间,人莫不推重。而君之兄、侍郎公声噪郎署,旦暮腾上。君于仕进,殆不假攀跻依附,顾恬然无所营。其后翰林迁转不主故常,魁杰之士跃跃相竞,而君特以其时求去,当道或惜之,挽留甚至,卒不可。既而,侍郎公登九卿,望益重,人亦益引君,而君益坚其志,以终其身。”赵执信结合自己因看戏被黜的经历,反而觉得田需的选择无比正确。 “田需辞他说官不久,翰林院莫名其妙的原因,词臣遭到免官和辞退者一年中数十人。至于今日,在此任职更加艰难,不知怎么的就会犯错误。如我不才终废,还有人羡慕。与田需的胆识相比,我是远远赶不上的。”


收金英、李国柱为徒


金英(1692-1759),字霜杰,又字谷村,号逸亭,德州卫籍,明陕西右布政使金炼的元孙。少为诸生习举子业,因病从国子监退学,遂专心致志地学诗,曾受业于晚年的赵执信,深受其赏识。金英著有《遗安堂诗》《雪映斋吟稿》《醉菴诗抄》,年68卒。光绪《德州乡土志》与民国《德县志》有传。金英的墓志铭中说:“逸亭曾为诸生习举子业,以病弃去遊太学,遂专力于诗,尝亲受业于饴山赵先生,独心得其意,先生极赏识之。”

赵执信在《德州贡生金柽墓表》中说:“(我)近以老病卧深山中,与世杜绝。(金)英渐知名,而 频以诗寄征于我。复走五百里,游我之门。” “(我)虽并说:殚精纪述,故不足以为君重轻也。然我的诗文,谬为知交所重久矣。而安德诸君子,尤爱我书法。今我有左(丘明)氏之疾(眼疾),但强为文词,不复能握管抽毫,还其旧观,庶有称于今而取信于后?昔人所云‘临文嗟悼’,有以也夫!”

李国柱,字秋厓,号才江,德州南李家族人,顺治山西芮城县知县李浃的曾孙,乾隆六年(1741)拔贡,性清介。先是学诗于赵执信,后与纪晓岚为文友。为诗瞻逸深隐,有“大历十子”风,尤其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 《秋崖遗诗》被所著选入《四库全书》。纪晓岚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命视学福建赴任路过德州,曾作《德州夜坐悼亡友李秋崖(国柱)成二绝句》,其一曰:为悼才江马暂停,“ 昭陵一哭竟冥冥。定知地下埋忧处,芳草春深尚不青。”其二曰:“寒声不断大河流,月色无情亦带愁。憔悴诗魂如见梦,故人今夜宿陵州。”

与孙勷论学历

孙勷(1655-1739),字子未,号莪山,又号诚斋,清代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陵城区)人。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解元,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终於通政司参议, 《鹤侣斋集》三著有卷,其中诗一卷,文二卷。孙勷文采出众,诗文皆精。有人说他的文风很像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巩,蒲松龄更是称其为“海内宗匠”,德州进士封大受对孙勷的文章风格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孙勷的外甥宋弼所著的《州城余闻》,讲述了一段赵执信与孙勷交往中的调侃佳话:孙通议勷乡举第一、“ 进士第五,益都赵宫赞执信乡举第二、进士第六。一日,冯舍人廷櫆与赵执信及一同年集孙勷处。赵执信言‘贡春官者贵十,而乡举贵五,余泛泛耳’。孙勷微笑曰:使春官五而乡举一,‘ 则若何?’于是诸人皆大笑。”

张明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