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掌声响起来两赞环境治理

□本报记者朱代军高红岩
“我市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率、PM2.5改善幅度、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实现了三个‘全省第一’”,2月23日上午,在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陈飞市长讲到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时,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止这一次,据记者观察,陈飞市长在2017年重点工作部分,再一次提到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解决,一年接着一年干,总有迎来绿水青山的那一天!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次热烈鼓掌。
    代表、委员们的掌声,是对德州环境治理决心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德州生态建设的期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环保工作放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的高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运用法治思维,统筹推进“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项重点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2016年,我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182天,同比增加29.1%,四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PM2.5同比分别改善17.1%、13%、13%、19.8%,PM
2.5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获得省生态补偿资金2710万元,列全省第一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抓好生态建设单独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的一部分,提出锲而不舍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全年力争达到195天以上,PM2.5再改善15%,PM10再改善18%。“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定要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得见蓝天白云。”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怎么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