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辈的信仰旗帜 衢州“南下干部”后代北上寻根

74年前的5月6日,是衢州这座千年古城重生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衢州城,一面面火红的战旗,化作第一缕晨曦。

衢州解放后不久,一群风尘仆仆的北方人(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夙兴夜寐、风餐露宿,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建立新秩序、安抚百姓、管理城市,为新中国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巩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赋予他们“南下干部”这个打着时代烙印的光荣称号。

在衢州解放纪念日前夕,衢州部分“南下干部”后代前往山东寻访父辈足迹。在济南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他们望着一座座山东“南下干部”纪念碑,潸然泪下。

泪水模糊了双眼,记忆穿越了时代。那是风云激荡的岁月,那是一面写满艰苦卓绝与奋斗牺牲的旗帜,一面属于他们父辈“南下精神”的旗帜。

衢州人民欢庆解放。资料图片

出发:向着衢州一路南下

4月下旬,68岁的王建设加入了一个特殊的旅行团,团里的游客全是浙江“南下干部”后代(以下简称“南二代”),他们作为先遣队前往济南,为接下来“南二代”大规模寻访父辈红色根脉活动打前站。

王建设用手机记录下此行“南二代”向山东“南下干部”纪念碑献花、鞠躬的场景——已是近花甲之年的子女,对着父亲的名字说着悄悄话:“父亲,我来了”“父亲,我找到您了”……

一位“南二代”在山东济南“南下干部”纪念碑上找到父亲的名字

王建设说,74年前的那场“南下”,改变了父辈与他们家人的命运。父辈曾经如数家珍般对他们讲起往事——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次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衢州解放指日可待。

如何有秩序地管理新开辟的解放区?事实上,早在1948年秋,中共中央已决定从北方老解放区调集5.3万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工作。

同年12月,中共山东渤海区党委根据部署,先后抽调73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第一大队,南下对衢州地区进行接管工作。所有人携带不超过7.5公斤的生活必需品,一路上颠簸艰辛,但他们对自己肩负的使命踌躇满志——去南方,与那里的人民一道建设新中国。

王建设说,“南下干部”中出身穷苦家庭的居多,他的父亲王乃清就是其中之一。出生在河北唐山的王乃清做过童工、挖过煤矿,甚至当过乞丐要过饭,在饥寒交迫的生死边缘遇到了我党地下组织,后加入晋察冀八路军六纵参加革命。王乃清参加革命后,国民党还对其父严刑拷打,父亲的双腿因“坐老虎凳”留下终身残疾,“永远坐在床上”是王建设对爷爷的第一印象。

衢州文史学者刘国庆的父亲刘金才也是南下队伍中的一员。刘国庆说,父亲回忆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的岁月,尽是屈辱。

年仅3岁时,刘金才家中的土地被恶霸强占,他的父亲无处伸冤,负气而死。刘金才16岁便为了生计去“闯关东”,在东北被招为“华工”,修筑南满铁路,受尽日本侵略者欺凌。母亲去世后,刘金才把心一横,不再回东北,后经人介绍在山东参加了革命。

这些年轻人深知,自己的悲剧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比比皆是,如今,他们要代表新中国改变这一切——去南方接管、巩固新中国政权。

日行百里,风雨无阻,他们向着衢州一路疾行。

“南二代”们在山东济南“南下干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 王建设 摄

抵达:献给第二故乡的汗水与生命

衢州解放13天后,渤海南下干部三支队第一大队在政委燕明等同志的带领下,历时5个多月抵达衢州,正式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6军手中接过管理城市的责任。

“南下干部”到达衢州时,南门外都是被缴械的国民党散兵游勇,比这更乱的是旧政权留下的烂摊子,长期滥发法币,造成衢州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还有诸如匪患等隐藏在暗处伺机而动。

“南下干部”们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这座城市,便一头扎进工作中,筹粮支前、清剿匪患、土地改革、培训干部、恢复生产、安抚人心……他们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基本不通的新环境中吃苦耐劳,团结民众,扛起了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的重任。

王建设回忆,当时“南下干部”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许多人睡觉没有床板,直接将无人使用的门板改一改,加上两张长凳再铺上稻草便睡下了。南下的头两年,干部不但要处理日常的诸多事务,有时还要参与剿匪,有人甚至将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刘国庆的父亲刘金才南下衢州后,曾在江山剿匪,后任衢县县委干部。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常常会让10岁的自己坐在他身上,用力捶打他的脊背以缓解剧痛。问及原因,父亲说起当年在江山剿匪时的经历:在一次追击匪患时,父亲失足掉进水塘,随身背着的行军包进水太重,险些要了他的命,拼命挣扎才得以脱险,但从此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

时任衢县县委副书记的王乃清在一场南下干部平反追思会上致辞 资料图片

传承:一辈子的信仰与忠诚

“南下干部”们自1949年5月扎根衢州后,几乎将自己一生的热血与忠诚都奉献给了这里。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南二代”,如今许多也都已退休。在“南二代”眼中,父辈展现的优点各有不同,但唯独对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是一样的。

王建设的父亲王乃清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炮火,抗美援朝时以政委身份冲上前线,在一次高地争夺战中,为救战友被炮火打飞一只眼睛。后来父亲担任过衢县县委副书记、衢州市(县级市)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

记忆中,父亲从未夸耀过自己的经历,总是不苟言笑且谨言慎行。直到“十年动乱”即将结束的某一天,父亲喝了酒后突然热泪盈眶,王建设询问才得知,被打成“走资派”的父亲终于沉冤得雪——他被平反了!

那天,王乃清非常激动地说:“我拥护党,相信党最终会为我平反的!”

王建设说,这是父亲唯一一次落泪,那是因为他对党的坚定与忠诚得到了最好的回馈。粉碎“四人帮”后,王乃清积极参与到拨乱反正的工作中,继续为城市建设而努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方才离休。

“南下干部”无私奉献的品质也深深刻在“南二代”的脑海中。上世纪80年代初,王建设退伍回乡,当时家中亲朋都希望王乃清能够为儿子推荐一个好工作。

不过,王乃清的态度很坚决——“他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于是,王建设就在邮政系统干了一辈子。他说,父亲的回答自己并不意外,因为父亲是“南下干部”,他们的忠诚与无私都是一样的。

在“南二代”的回忆中,父亲那一辈人,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自己,却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他们信仰坚定、对党忠诚、艰苦朴素、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不计得失,这是他们心中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承诺。

山东济南的老战士纪念广场原本为纪念济南解放而建立,后来在广场西北角建立了“南下干部”纪念碑群。

王建设说,不久后将有更多衢州的“南二代”北上寻根,瞻仰父辈的光荣足迹,铭记父辈一生所追求的信仰,并永远守护那面屹立心中不倒的信仰旗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三衢客户端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