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就地城镇化的创新路径 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社区视察,与居民亲切交谈。该社区70%的居民为农民工,总理与这些“新市民”细数城镇化好处。一位居民一口气数出进城的六大好处,旁边又有人补充了两条。总理笑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你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今后会让你们生活得更好!

□本报记者 唐晓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市通过两区同建,加快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4月27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社区村民邱振生家中,记者见到了去年李克强总理来视察时与他拉家常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依然激动:“总理问城镇化的好处,我说我们这里搞两区同建,拆了平房住楼房,我和老伴月月领养老金,得病还有医保。儿子儿媳就近打工,孙子上了社区幼儿园。 ”
    邱振生一家仅是我市两区同建后幸福村民的缩影。 2008年以来,我市立足本地实际,一手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农民生活方式改变;一手抓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民生产方式转变,探索出一条平原农区就地城镇化的新路。

  平房变楼房,农民住进新社区

  在德城区黄河涯镇馨秋社区采访,只见社区里广场、超市、门诊、学校等一应俱全,亮化、绿化、净化水平和城市社区不相上下。
    “我住了几十年平房,以前总羡慕城里人做饭不用柴,取暖不点炉,在家就能洗热水澡,没想到现在也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村民刘俊珍说。
    社区建设中,我市坚持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小城镇标准规划建设农村居住社区,实行“五化八通八有”配套,已入住社区中,80%的社区实现了通暖通气,90%的社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或小学。
    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我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下沉公共服务,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便捷高效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农村新型社区418个,30万农民搬进了新社区。

  家门口就业,农民就地变工人

    禹城市房寺镇邢店社区村民刘玉刚将9亩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园,自己则在本社区荣辉肉牛养殖基地找了份工作。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富勇告诉记者,社区已建起4个产业园区,一半以上农民放下锄头进园区。
    为方便村民就近就业,我市因地制宜,寻求社区与园区发展最佳结合点,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规划了1538个产业园区,吸纳各类务工人员超过110万人。

  农业现代化助力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市采取土地流转、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措施,引导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 23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8%,居全省首位。今年2月,我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两区同建,让德州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规模经营和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 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35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2.5%。
    多次来我市调研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两区同建高度评价:“‘村庄合并—社区园区共生—新市镇崛起’的建设模式,推进了乡村向城镇的结构性升级,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必将推进德州农村社会结构由点到片、由片到面的深刻蝶变。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