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就医路上的变迁

禹城市中办服务站新貌

禹城市中办服务站旧址

□本报记者 李静 本报通讯员 李月 李阳 曲献普
    “过去看病在村卫生室,现在都去规范化的卫生院;过去看病自己花钱,现在国家给报销一大块儿;过去有病都舍不得治,现在没病也知道保健……”说起20年的医疗变迁,今年45岁的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居民刘桂琴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20年里,村民的健康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小病挨大病扛的傻事,现在谁也不做了。

  看病不用跑远了

    4月30日,在李屯乡曲庄社区卫生室,村民王姗姗带着孩子看病, 72元的西药费由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报销了一半。 “20多年前,有个头疼脑热,我妈就得背着我去乡 里 卫 生院,不但不方便,也不能报销。 ”王姗姗说。
    “过去,别说村里的卫生室了,就连乡镇卫生院条件都很差。 ”当了一辈子赤脚医生的曲学勤说。伴随20年的医疗卫生体系变革之路,现在更多人愿意在家门口看病。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统筹后,无论是参保费用还是报销比例都一样,出院时都是一站式结算,实时报销,报销比例高达85%。
    像这样看病能报销的社区门诊,禹城市目前已建起了253家。

  就医环境更好了

    在莒镇卫生院,61岁的程立明正带着孙子接种疫苗。说起看病的变化,他感受最深刻:“早年针头都是开水消毒重复利用,现在都是一次性的。如今,卫生院的条件越来越好了。 ”
    随着医疗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乡镇,各种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器械以及高级的检查设备也慢慢地得到补充。 ”莒镇卫生院院长贺宜华说。拍片子、照CT、核磁共振等新技术,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做。
    邰立红是1995年分配到莒镇卫生院当医生的。她说,那时候,卫生院里药品少、器械简单,看病就是在一个房间里,摆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2007年,医院盖起了一座三层的门诊楼。现在,又修建了一座住院楼,卫生院里还备齐了数百种常用药,CR大型X光机、大型彩色B超等大型医疗器械也是一应俱全。

  防病体制更全了

    “如今,咱农民也有了社区医生和健康档案。 ”正在辛寨镇辛寨社区卫生室体检的村民杨保寅说,自己腿脚不好,又患有脑梗塞、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过去看个病,总要连累家人陪护,现在有了社区医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社区医生不仅可以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还担负着给居民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健康咨询等责任,哪个村民若是感觉不适,可直接打电话联系社区医生,寻求帮助。
    目前,该市已组建56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该市12个镇街、1009个村居,均已配备了社区医生。
    “我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看病意识的转变,以前是有病治病甚至不治,现在是以保健为主的身体检查。 ”贺宜华说,今年他们计划对全镇2538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肝功、肾功等7项指标的免费检查,对全镇2180名0至6岁儿童和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对3561万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开展免费查体服务,在各集市每周开展一次健康教育咨询宣传活动。

 

大事记:

1995年:医院分级管理评审二级甲等5所,一级甲等8所。1996年:市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急救开通了120电话。1998年:市政府颁布《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1999年: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2000年:对孕产妇死亡实行评审报告制度;推行成分输血工作。2004年:取消政府计划献血指标,临床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2014年:正式使用“生育证件网上申办和登记系统”办理一孩生育登记及生育证网上预约申请办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