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荣:从车床工到数控高级技工

 

刚做好的器件

和同事研究图纸

检测发动机

检测零件的精细度

工作时间传授经验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摄影 王泽红
    熊新荣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足足9米长,3米高,横在精加工车间的门口处,比其他机器尺寸明显大了很多,价格上自然也贵了不少。这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轴连动产自日本,山东省内共3台,在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这一台,唯有熊新荣才能操作得了。
    4月26下午1点,熊新荣简单吃过午饭,就来到工作岗位上,和他的“大家伙”一起开始忙碌。旁边的桌子上堆放着一摞机器零件图纸,若非内行,看半天也不知所以。“这台大机器是用来生产各类石油勘探所用零件的,与精装车间里的其他同类型机器相比,因为多了一个轴,精密度上高了很多,数控和手工操作都要求极高。”熊新荣自2011年起,就与这个“大家伙”朝夕相处,如今对它已了如指掌。
    熊新荣是湖北人,2000年来到德州,那时他刚刚从技工学校毕业,从粗加工车间操作普通机床开始做起,跟随厂里的老师傅学习手艺。数控操作程序引入之后,他又自学大学课程,直至成为厂里最出色的技术人员之一。
    在精装车间内各类工序之中,最核心的当属零件的UC“建模”,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零部件,有时需要他加班加点连续工作三四天。
    “厂里来了新零件,要先研究图纸,测量样品零件的各个尺寸,然后在电脑上建立三维模型,安排刀具和加工方法,最后便是输入程序、生成程序了。”熊新荣说到工序时,特意绕到机器后面,展示了他引以为豪的四十多种刀具,“所以说这台大机器能做出各类复杂的零件,其余的机器还真办不了。”
    也正是因为他对本职工作的用心,多年来创新成果无数。他设计了内嵌式卡瓦加工工艺技术,实现了“一次装夹,加工成型”的攻关目标。该项目解决了内嵌式卡瓦加工成形工艺的技术难题,荣获中石化工程技术研究院重要贡献奖,打破国外同类型工具的垄断,已创造近上千万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在718镍基合金加工生产中,熊新荣确定了镗、车、铣、钻、攻丝等工序的最佳切削参数,克服了其导热系数低,加工硬化倾向大,在加工中刀具极易磨损等技术屏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