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鹏:增强科技战略支撑力

嘉宾:德州市科技局局长 张书鹏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育恒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关键
    ■改革、开放、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不竭动力
    ■科技工作者要有经济社会发展主人翁意识
    ■围绕区域产业特色,争创好典型、探索好经验

嘉宾简介

    张书鹏,1964年出生,山东夏津人,研究生学历,2011年5月起任德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1980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曾任德州地区粮食局会计、办公室主任,德州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市粮食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前导力、支撑力、驱动力,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我市科技工作现状及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如何?
    对此,本报邀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书鹏做客《经济会客厅》,对他进行了采访。

    搭建平台,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王育恒(以下简称王):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现状?我市近几年取得哪些成效?
    张书鹏(以下简称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型农业种业企业数量列全省第一位,去年科技创新工作又实现了全面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平台6家,其中3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1家创新型企业和德城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新增省级平台104家;新增市级平台275家;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当年建成数量均相当于历年累计建成数的总和;启动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与认定工作,为更好地做好企业培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县级孵化器建设破题,齐河县孵化器建设当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高新产业发展迅速。我市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到去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68家;认定创新型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9%,增幅和占比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
    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创新高。 2012年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获无偿经费8280万元,较上年增加2600万元,增幅45.8%。
    发明创造取得新突破。 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3671件,授权2423件,同比上年分别增长24.69%、38.14%,增幅均列全省第五位。
    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那么,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产学研合作效果怎样?
    张: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培育,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以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我市加大科技攻关,一批科研成果快速产生。自2011年以来,我市共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200余项,争取无偿经费2.2亿元,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50项。
    我市相继实施了“双百对接”“一企数高校(院所)”和“一企数专利(成果)”行动计划,组织百家骨干企业与国内百家重点高校院所进行技术与人才对接,举办了中国德州专利及高新技术成果展洽会等活动,促成22名院士和200余名专家来我市担任 “科技顾问”和“首席专家”,全市600余家企业与300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实施科研与技术合作项目800余项。

    两项关键指标全省末位,科技驱动能力不足

    王:我市科技工作总体进步明显,但仍有一些指标处于全省末位。请您谈谈我们的主要差距和困难是什么?
    张:尽管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推动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承认差距是胸怀,找出差距是境界,缩小差距是能力。
    目前,我市主要有两项关键指标在全省排名末位,这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和努力方向:
    一是企业研发经费(R&D)支出在全省倒数第一。全市2011年企业R&D经费支出为9.1亿元,占 GDP的 0.57%,全省平均为1.86%,远低于周边聊城市的25亿元、滨州市的32.9亿元。
    二是全时科研人才只有298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4‰,远低于全省1.57‰的水平。
    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投入不足致使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特别是企业研发能力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研发能力落后也是导致我市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29.1%,我市23.9%)和工业企业缺大少强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市还缺乏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公共技术研发和高新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产业园区建设滞后,缺乏高新产业、企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栖息地。
    王: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张:创新政策体系不健全,导向作用还不够强。表现之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已有的政策力度不够大。以2012年度全市财源建设奖励为例,真正涉及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奖励额只占总奖励额度的3.43%。
    表现之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免征10%的所得税政策没有普遍落实,能够享受技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表现之三,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意愿不强烈、创新活动少。由于技术人才偏少,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严重匮乏,加之投入不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每年全市鉴定工业类科技成果80项左右,平均40家规模以上企业每年才完成1项科技成果。全市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635件、授权133件,分别仅占全省1.57%和1.78%。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根源:一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薄弱;二是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认识不足,对科研活动的风险容忍度不高,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三是县级财政基本没有引导性的直接研发投入。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研发投入也严重不足,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22%,而通常维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占比应在1%以上。

    将科技创新放在全社会核心位置

    王:我们如何提高科技创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科技创新是推进我市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必须牢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关键的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强化全民崇尚科技创新的意识,营造鼓励、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培养、培育科技创新典型,不断提升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强力推动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搭建更多功能完备的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
    从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层面,要树立大科技、大服务、大培育、大推动的协同创新理念,破除畏难发愁的情绪。要善于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注重上下协同、内外协同、政产学研金协同,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化程度,着力推动集成创新。
    树立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和“有为才能有位”和重点工作有机融入正常工作的理念。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水平的同时,围绕区域产业特色,抓重点、突亮点,争创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好典型、好经验。
    科技工作必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经济工作的“配角”向争当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转变。全市科技系统干部职工要切实树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人都是经济发展主体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做好科技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自信心和能动性。以主动服务促进企业成长,以主动服务赢得社会认可,以主动服务提升科技工作的显示度。

    切实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王: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我市科技工作新突破?
    张:全市科技系统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市委、市政府“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这一中心任务,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撑。
    首先,力促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等三大能力。搞好培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真正把“口袋里的生产力掏出来”,千方百计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的路子;建设创新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3年内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百强企业全部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工程,凝聚创新活力,围绕京、津、济“一小时工作圈”,面向大院大所招才引智,柔性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固技术支撑。
    其次,推动科技创业。要努力打造和优化平台、基地、环境等载体,下大气力促进科技创业。充分利用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吸引更多归国留学人员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德创业。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推动每个县市至少规划建设一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业提供试验、生产场所和综合服务。
    第三,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推动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承接本地企业新上项目、引进科技成果与资本对接项目的“落地”、孵化器和加速器产业化项目的“放大”,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聚集发展。
    第四,做好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运作好天津滨海知识产权交易所德州交易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有效模式和途径,盘活中小企业的“科技资产”。力争当年5至10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融资或质押贷款。设立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机构资本参与的科技创业投资(担保)基金,重点投资(担保)我市重点科技项目产业化和成长型科技企业。鼓励开展科技信贷业务与股权投资,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五,鼓励发明创造。以知识产权战略引导、支撑、服务、带动自主创新,指导技术开发,选择最佳技术路线,规避国外技术壁垒,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放大技术引进、创新效果。
    今年,市政府已确定建设市级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德州市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此为基础,吸引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促进全市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水平的提升;此外,还要举办首届产学研对接大会,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市企业转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一定会有新突破。 (摄影:张勇 李俊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