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秋:为棉区小麦增产40亿斤探路

主持人:本报记者王育恒

嘉宾: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张友秋

嘉宾简介:

    张友秋,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优质棉基地建设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棉花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工商联农业产业化商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山东省建国60年影响山东60位新鲁商、省农业产业化十大杰出人物、省100位乡村科技之星、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德州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只有主观为社会,客观为自己,企业才能长久

■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不是口号是行动

■利润不是做企业的唯一目的,更不是全部的体现

■企业的最大价值在于给社会创造多少财富

    近期尽管阴雨较多,但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试验田里,套种棉花长势依然很好。此前,经专家实打确认,套种小麦亩产达453千克。

    作为一直从事棉花良种繁育的企业,鑫秋种业为什么涉足套种模式的研究?这一模式的推广将对我国广大产棉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什么影响?针对以上疑问,本报记者对鑫秋种业董事长张友秋进行了访谈。

    “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很好地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

    王育恒(以下简称王):前段时间,鑫秋种业承担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进行了小麦实打,听说效果不错,能否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情况?

    张友秋(以下简称张):好的,鑫秋种业这项课题采用6行小麦、1行棉花(6:1)式间作套种,从而能够适合小麦机收。小麦收割前,通过化控技术,抑制棉株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提高肥水吸收能力。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小麦收割机收割高度在20厘米);小麦收割后,通过喷施天丰素再使棉花赶上生长“进度”,既有效地解决了小麦机收时“误伤”棉株问题,又为棉花生长打好基础。

    我们通过配套机械的研发,使传统的麦棉两熟人工作业变为机械作业,小麦、棉花均能实现机械直播。我们公司研制的“间作套种秸秆还田机”在小麦收割机后灭茬粉碎还田,既防止较高的麦茬影响棉花生长,又增加了土地有机质,还起到保墒抑制杂草作用。

    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这个课题实现了“棉花、小麦一块地里收”,最大限度提高粮棉的复种指数,有效地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

    王:但是,棉麦套种模式早就出现了,您这个课题有什么创新之处?

    张:的确,很早之前我们产棉区就开始棉麦套种,但那是非机械化条件下的种植模式。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小麦种植单位面积小,随着近年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最终只好放弃。

    我们改传统棉麦套种“3:2”“4:2”式为“6:1”式,使棉花行距达到120厘米,完全能够满足联合收割机作业要求,并兼顾了小麦与杂交棉对于水土光资源的需求,边行优势达到4行。鑫秋种业使用杂交棉比常规棉增产15%,在套种模式下也有3%至5%的增产。改传统的麦棉套种以棉花为主为麦棉兼顾,小麦亩产量也提高到886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