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加快区域合作发展纪实

 

市经济合作局局长乔方红(右)会见客商。

市经济合作局进行项目现场考核。

市经济合作局引进的汉能光伏,举行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投产仪式现场。

市经济合作局组织举办首都企业家德州论坛。

市经济合作局引进的平原晋德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操作机器搬运货物。

    德州2001年5月成立招商促进办公室,为市政府主管招商引资工作的工作部门,下设正县级外商服务 (投诉)中心。2007年7月,市外商服务 (投诉)中心划归市政府办公室管理。 2010年5月,招商促进办公室更名为德州市区域合作办公室(挂德州市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德州市招商促进办公室牌子)。自成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全市跨越发展,招商成绩硕果累累。 2014年民营经济纳税前十强中8家为招商引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已成为德州发展主力军。
    2014年7月,市经济合作局成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 “为民、务实、清廉”为切入点,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 “抓早、抓实、抓大、抓好”,在投资趋缓、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招商引资呈现逆势上扬良好态势。 2014年全市新注册项目 628个,新开工 493个,新投产377个,实际到位资金687亿元。以上均为总投资过亿元且注册资本第一、三产业过500万元、第二产业过1000万元的项目。完成两次集中签约活动, 5月18日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暨融入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签约项目39个, 9月20日第四届中国德州太阳能开发利用博览会暨首都企业家德州论坛签约项目33个;完成三次集中开工,全市春季集中开工项目191个,夏季集中开工83个, 10月份第三次集中开工项目77个。
    2014年初,从全国筛选出适合德州发展的央企、强企、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1648家,北京外迁企业500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商会、协会50家,同时集中人力、物力抽出一个月时间把名单、地址、联系方式进行筛选整理,要求各有关部门 “走出去、请进来”,并尽可能早的自选对接,或邀请来德或登门拜访。据初步统计, 2014年全市外出拜访央企强企、知名民企招商3600人次,邀请考察2000余人次,举办对接央企强企招商、恳谈、推介会专场30多次,有效宣传了我市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政策政务环境优势以及全市上下同心聚力、务实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14年,全市对接央企强企,新注册项目50个,新开工38个,实际到位资金170多亿元。结合职能调整及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部署,出台了《德州市对接全国工商联十一届三次执委会议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助推山东转调创投资洽谈会招商工作方案》,将对接工商联执委企业与对接央企强企工作相结合,牵头抓总,全力攻坚。在12月22日,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入鲁助推转调创投资洽谈会期间,签约项目3个,对接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5年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要点:以春季、夏季、秋季三次集中开工仪式, 5月份、 9月份两次集中签约活动,北京、上海两次大型推介会为招商引资活动重点,通过狠抓签约、注册、开工、投产四个关键节点,力争全市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645亿元。抢抓 “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红利,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央企国企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以京津冀为重点招商领域,与首都经济圈共谋合作发展。突出生态科技城主战场作用,集中力量抓招商;以县市开发区、产业园区为平台,围绕十大产业集群进行招商;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借助农业产业园区载体作用,加快中小企业落户;发挥我市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进示范园和各类特色养殖基地。把对接央企强企作为招大引强的突破点,做到提高认识和研究培训相结合,搭建平台和项目对接相结合,巧借外力,推介洽谈,务求实效,确保201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个央企强企项目落地开工。按照 “有产业招商指南、有产业招商地图、有产业招商项目库、有专业招商队伍、有专项工作经费”的要求,成立由市领导、产业招商队伍和分管部门组成的招商团队,细化责任,制定计划,建立健全横向分工负责、纵向逐级负责、人员岗位负责的常态化招商机制。并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招商引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营造人人参与招商、人人关注招商的浓厚氛围。
    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充分发挥好政务大厅的作用,对招商项目实行 “一站式”审批服务;建立有序的法治环境,推进简政放权、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完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强化引进、落地、开工等方面过程管理,促进招商项目引得来、落得下。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支持鼓励企业来我市落户;鼓励科技成长型企业入驻孵化基地,以租金优惠形式予以扶持;对符合当地产业政策的好项目,可在租赁现有厂房中予以优惠;对县市区重大项目要在用地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固定资产投资5亿以上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中的权重,其占比要达到10%。
    □本报记者 李智群 郑东岩 本报通讯员 李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