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矢志耕耘为兴农

个人简历

王涛,男,汉族,祖籍山东夏津,1962年10月出生, 1989年 8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入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农学博士、教授。
1982.09-1986.07,山东农业大学学生(本科)
1986.09-1989.07,北京农业大学学生 (硕士研究生)
1989.08-1992.0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1992.04-1995.05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师
1995.06-2002.06,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处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校“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学校“985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等
1995.09 -1998.07,中国农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8.12-2000.1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
2002.06-2005.08,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5.08-2008.04,中国农业大学副校级干部,新疆农业大学常委、副校长
2008.04至今,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这是一篇被耽搁了近3个月的报道。
早在 “德行天下”大型采访活动刚启动的7月,我们就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王涛。但王涛叮嘱我们: “采访可以,但稿子一定要等一等再发。你们先报道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面对王涛的谦逊,我们选择了尊重。
7月20日下午4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北校区国际学院教学楼,我们见到了王涛。
正好是周末,他组织的一场乒乓球赛激战正酣。刚刚走下球场的王涛,一身运动服,满头大汗,浑身上下透着生机勃勃的朝气。这与传统印象中沉稳、老练的大学校长形象有些差距。
采访中我们得知,今年51岁的王涛,早在2005年、 43岁时已经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副校级干部, 2008年就任副校长,对自己的成功,王涛说: “我这个人运气好,总是能够赶上好机遇。”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越发相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王涛人生中的每一步,无不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出来的。

王涛(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视每一次繁重的工作为考验、为提升自我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中国农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怀揣着振兴农业、造福农民的梦想, 1982年,高中毕业的王涛毅然选择了报考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业。
大学4年,王涛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他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外,业余时间还大量阅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厚厚的一摞五卷本的毛选,他硬是通读了两遍,而且做了大量的笔记。 “有人说毛泽东不懂经济,但当年主席写过 《论十大关系》,不懂经济的人怎么可能写得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世界观,是哲学的方法论。它不但符合中国的发展规律,也同样符合世界的发展规律。如果能真正把它融化到你的思想里、血液里,那么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帮助非常大。”王涛说。参加工作以后,王涛多次参与学校乃至国家有关行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文本撰写,当年学习马列著作打下的深厚理论功底派上了用场。
1986年,本科毕业的王涛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的研究生,并被推选为研究生会副主席。在这个岗位上,王涛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很快显现出来。当时,还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提法,王涛创造性地发起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成了北京农业大学与部队搞军民共建。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部队战士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除了军事项目别的技术都不掌握,退伍后的出路、发展受到制约。王涛主动和当地驻军联系,为士兵开展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至今,中国农业大学还与当年的几支部队保持着友好关系。
研究生毕业后,王涛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了3年。这时,北京农业大学亟需具备出色管理能力的后备干部,学校领导想起了读研究生时表现突出的王涛,于是动员他调回了学校。
回到学校的王涛,先后担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处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校“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学校 “985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等,期间他还 “忙里偷闲”地读完了博士和博士后课程。
在学校 “211工程”办公室、“985工程”办公室任职期间,王涛负责起草学校的创建工作报告。当时, “211工程”的概念刚刚提出,他手里没有一点参考资料,只能自己一点一滴地整理,经常一个人加班到深夜。他还记得,最长的一次,他在办公室里住了两个多月,没回过一次家。另外一次,他用17个小时和同事一起写完了2万多字的文字材料,整熬了一个通宵,回家时一上出租车就睡着了。
对于这些繁重的工作,王涛从来没有认为是负担、是艰辛,而是将其看作自己的机遇。他告诉我们, “211工程” “985工程”涉及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对自己学习了解大学的管理非常重要。2005年,王涛参与过起草国家的“十一五”农业高技术发展规划。王涛说,在起草文件的过程中,自己一是明白了什么是国家意志。国家要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必须要了解;二是学会了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必须弄清楚科技发展的规律,掌握世界上先进技术、先进科技发展的情况,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三是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大。制定这个规划,有全国最权威的专家写脚本,最后自己负责归纳整理,这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眼界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王涛说,那几年看似繁琐、乏味的材料工作,让自己对国家农业高科技发展、对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教学裨益无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