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已完成6500个村的环境整治 整治率达81%

 因村制宜,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一个欠发达传统农区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
在财政收入只有150亿元的传统农区开展 “乡村文明行动”,不少干部犯嘀咕有疑虑: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经济总量,德州在山东、在全国的位次并不靠前,搞“乡村文明行动”钱从哪里来?
“搞‘乡村文明行动’,归根结底是一个执政理念和政绩观的问题。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不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只要对群众有利,符合实际,花钱再多也值。 ”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宜新说,德州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拿出用于“乡村文明行动”的资金虽然不是全省最多的,但是投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却是最高的;3年来,包括 “乡村文明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资金超过5亿元,仅今年全市就拿出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县市区乡村文明工作进行表彰奖励。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投入机制。最近,“朴素的高标准”一词在禹城很流行,这一颇有辩证法意味的新词汇发明者是禹城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之荣,他有这样一番解释:“富则富办,穷则穷办,有条件的打造高标准,没条件的坚持‘朴素的高标准’,因村制宜,不图外表光鲜,要实实在在地让群众自身改变、看得见改变、享受到实惠。”不做硬性要求,不搞一刀切,各乡镇实际情况不同,方法各异。辛店镇前赵村比较富裕,就围绕着村西南的小水湾做足文章,投资数十万,不但清理了水湾,还建起了小广场、文化墙、健身路;房寺镇楼子王村没有集体收入,装饰不起广场,他们就把原来压麦子不用的磙等农具收拾到一块,刻上《朱子家训》上的字句,摆在了广场上,既美了环境,又留住了乡愁。
齐河县用一个小“策略”创造了一套新的投入模式。在大黄乡大张村,齐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文豪指着街道两旁整齐的白蜡树告诉记者:“树苗是集体出资买的,栽在谁家房前屋后谁管护,待3年成材后统一出售,集体、村民三七分红。 ”这个做法,一举多得:树苗存活率达到了97%,村民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责任心,村集体又利用分红购买了垃圾箱,还雇了两名保洁员,实现了乡村文明提升有人管、有钱办,长久不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