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深入实施“两河牵手”工程综述

原标题:铺展开 130 公里的美丽画卷——我市深入实施“两河牵手”工程综述

俯瞰四女寺水利枢纽

□记者王贺

水面清风徐来、波光粼粼,岸边鲜花争艳、绿树成荫,更有步道、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前不久,记者到我市“两河牵手”工程沿线采访,乘车自德城区向齐河县一路南行,眼前是一幅兼顾“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2023年,我市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正式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即“两河牵手”工程。这一工程长约130公里,纵跨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5个县市区、18个乡镇,途经减河、沙杨河、马颊河、潘庄引黄总干渠等重要河流及干渠,旨在利用现有基础,实施两河水系连通、两河连通景观廊道等十大项目,实现黄河和大运河在水利、交通、文化、旅游和生态等方面全面连通,擦亮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

工程实施以来,市县协同、一体推进,130公里路网建设全线贯通,万亩生态廊道全面建成,部分节点及驿站建设有序推进,“两河牵手”工程初步搭起框架。

实现廊道连通 工程主体框架基本成型

漫步于齐河县黄河大堤堤顶路,33公里生态廊道沿线上的栾树、皂角、白蜡等树种错落有致——这里正逐渐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自打河边重修了堤顶路,周末来这儿跑步、骑行、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天气好,河边就更热闹了。”齐河县焦庙镇纸营村居于京沪经济走廊和黄河生态廊道的交汇处,该村党支部书记贾培胜亲眼见证了“一条路”给村里带来的大变化。纸营村是“两河牵手”工程在齐河县境内途经的33个村之一,工程实施以来,齐河县不仅完成境内33公里道路提升工程,新改建桥涵闸33座,配套实施绿化面积2090亩,还加强了对河道的日常管理和沿途所有村庄的综合整治,工程沿线气象为之一新。

如今,类似纸营村这样的变化,在“两河牵手”沿线随处可见。

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路网工程全线贯通,这是过去一年我市“两河牵手”工程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实现“牵手”,首先要强化黄河、大运河在空间上的连通。早在20世纪80年代,黄河和大运河在我市就已实现水系相连,但在道路空间上,却一直缺少一条连接两河的“主动脉”。

根据我市《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总体景观规划》,“两河牵手”工程将打造“一廊四区多点”的景观结构。其中,“一廊”即两河连通廊道,这是2023年我市集中力量打造的重点项目。该廊道主要依托原有道路基础,通过打通、整修、拓宽、完善,实现在道路空间上连接黄河和大运河。

这一项目2023年3月正式启动,工程设计、项目迁占、工程建设等环节压茬推进。同年10月底,齐河、禹城、平原段实现贯通;同年12月,马颊河段、沙杨河段、武城段完工,全线连通仅用时10个月。

6米宽的深青色车行道、3米宽的红色骑行道和2米宽的绿色漫步道……当前,连通廊道全线130公里工程建设整齐划一,周边绿化提升等配套工程也初见成效。暮春时节,廊道沿线鸟语花香,俨然成为绿色田野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工程的实施,不仅为我市增加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大道,还为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提供了比赛场地,沿岸布设的景观、节点,未来都将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打卡地’。”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洪利介绍。在连通廊道路网全线完工的基础上,我市同步实施的水系廊道连通工程、生态廊道建设等也在稳步推进,目前马颊河拓宽、沙杨河清淤均已完成,“两河牵手”工程沿线河道新建改建桥梁涵闸56座,河道周边完成植树1.1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0余万株。

打造重点项目 沿线功能配套加速完善

在“两河牵手”工程北端——德城区运河畔的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已初具规模。

“目前主、副馆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年底有望建成。其中,见可园本月即可投入使用。”项目经理杨勇告诉记者。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项目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于2023年2月开工建设,项目包括1个主馆和6个副馆以及望帆楼、见可园,建成后将成为德州历史文化的城市客厅、齐鲁文化旅游的枢纽门户和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重要地标性建筑。

在“两河牵手”工程南端——齐河县黄河之滨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惊艳了参观者。

这里以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了21个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目前书画艺术馆、齐鲁书院、根雕博物馆等9个馆已具备展示条件,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2024年底投入运营。

实施“两河牵手”工程,不仅要贯通脉络,更要“点亮”节点。只有做精做细做好核心节点项目、重点文旅项目,才能实现点上突破、线上贯通、面上拉动,形成协同发展优势。

当前,在德城区,除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项目外,漕仓遗址、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文创园、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均已全面展开。在“两河牵手”沿线,夏津县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禹城市的大禹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文旅融合项目也在稳步提升。

重点项目顶天立地,节点项目同样扎实推进。

齐河县马集镇潘庄节点位于我市引黄干渠渠首,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黄河第一驿站。如今,这里已经建成部分特色民宿和游客中心,放眼望去白墙青瓦、古色古香。“游客可以在民宿体验乡村风情,在文化展厅观看黄河文化展示,步行两分钟就能来到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雄浑壮阔。”马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成强介绍。

不仅在岸上打造节点,河道上同样布局系列景观。在马颊河平原段的河道上,小王庄景观桥已经完成80%。“这是我市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今年10月可全部完工。”工程现场,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建设管理处处长李文涛介绍。

从小王庄景观桥沿河向北6公里,沙杨河景观桥也在加紧建设中,预计10月底完成。未来,小王庄景观桥、沙杨河景观桥将与坐落在潘庄灌区尾堰的风月廊桥遥相呼应,联手打造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新地标。围绕完善配套服务,廊道沿线驿站与节点打造正同步推进:公共服务方面,持续推进服务驿站、观景平台、公共厕所、停车场、房车露营等配套设施建设;住宿餐饮方面,逐步构建营地住宿、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差异化住宿体系;道路通达方面,沿线村庄、社区、重要景区三级以上公路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景区内部骑行专线、人行步道等设施。

“目前,德城区的程官屯村九龙郊野公园,平原县的花园村探花庄园、张官店汉风水韵文化园,禹城市的武庄渡槽、莒东社区,齐河县的潘庄村、徐洼村等7个核心节点都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内建成投用。武城县四女寺景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杨洪利表示,“我们还策划完成‘两河牵手’数字孪生项目,集中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系统展现黄河、大运河德州段人文特色、秀美风光。”

农文旅融合 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在平原县王打卦镇花园村,眼下梨花、杏花、桃花争相绽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花园村由康熙年间探花董讷的私家花园发展而来,村内有千亩百年果树,栽种的“金香梨”有近400年历史。“这几天,村里的百年梨树开得最好,到9月结的梨也最大。”梨园负责人王焕金说。

目前,平原县抢抓“两河牵手”工程建设机遇,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已先后在连通廊道规划了花园村探花庄园、东海温泉康养小镇、张官店汉风水韵文化园等6个重要生态景观节点。

“我们在探花庄园百年果园基础上,新建成了特色文化展馆、董讷纪念馆等场馆,下一步计划建设梨园秋市片区。张官店项目将依托平原古城遗址、500亩水域等资源新建汉风水韵文化园,这些项目计划年内建成。”平原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于国升表示,当地将依托一系列节点项目充分发挥“两河牵手”工程综合效益,打造集生态观光、户外拓展、古平原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廊道。

打造“两河牵手”工程,不仅要统筹“水、路、林、文、景”,塑造国家文化公园的德州品牌,更要沿交通干线、沿河发展带状经济,带动乡村相关产业振兴。

过去一年,我市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内容经典、效益良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精心谋划以“两河牵手”为特色的文旅体验项目,着力激活近郊游、乡村游、美食游、研学游等新业态,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新场景,众多类似平原县花园村这样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不断涌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产业加速发展。

高标准的骑行道、漫步道不仅是亮丽风景,也是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平台。

4月13日,“纵横中国万里行京杭大运河自行车骑行挑战”德州站启动。来自北京与德州的近百名骑行爱好者一起骑行在大运河畔,尽享德州水岸春光。当天早上8点,我市众多骑行爱好者与北京骑行者一道,从市体育局出发,沿大运河右岸的马拉松骑行赛道一同骑行30多公里,直至德州与聊城的分界线。

市体育局产业科负责人张国文介绍,自2023年两河连通廊道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就结合特色体育名城建设,谋划沿河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目前不仅市级依托“两河牵手”工程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沿线各县市区也借助这一平台,积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垂钓等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两河连通廊道正逐步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运动廊道。

从“旅游+农业”到“旅游+体育”,再到“旅游+生态”,我市依托廊道建设,带动沿线产业发展,“两河牵手”工程的综合效益正持续显现。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挖掘两河丰厚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从举办首届大禹文化节等活动,传承大禹文化,到建设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红色阵地,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赓续红色血脉,再到创新非遗项目,叫响“德州手造”,打造运河产业园和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让民俗文化遗产“活起来”……我市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黄河、大运河两条线“串”起散落于全市各地的文化“珍珠”。

目前,我市“两河牵手”工程已经成功入选山东重要旅游风景道,获评国家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等8项殊荣。“我们将重点挖掘文化、填充空间、打造场景,全力打造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绿色长廊活力运动带、乡村振兴特色示范带,擦亮‘两河牵手’城市新名片。”杨洪利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