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人民爱我军 鱼水之情今更深——德州市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原创音乐剧《兵出渤海湾》在新疆演出

小小英烈讲解员

书画进军营

德城区人武部帮困难群众发展致富项目

军休干部陆卫兵为青少年讲纪念章故事

军民共植“双拥林”

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黄廷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作为革命老区,我市围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在继承优良传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保障部队移防“快准好”,打造德州服务模式;坚持“五个100%”,妥善解决军人“三后”问题;双拥文化出新出彩,原创音乐剧《兵出渤海湾》享誉全国;创新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目标绩效考核管理,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五条主线”做法,被全国双拥工作简报采纳宣传……多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省级部门认可,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代代传,倾力打造“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双拥文化品牌

我市是革命老区,“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由来已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建立了著名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有10万青壮年参军,50万民工支前,先后有1.9万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2009年,空军济南机场搬迁至齐河,当地启动了机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都说故土难离,但为了军队建设、国防强大,德州人民顾大局、讲奉献,全力支持。在整个过程中,广大涉地群众舍小家、顾大家:14天,3个乡11个村2000多户近万名村民全部搬迁完毕;28天,4750亩拆迁村旧址平整并初步硬化;56天,7500亩土地提前交给机场建设。如今,当年搬迁的村民早已搬进新社区,过上了新生活。齐河县华店镇华中社区居民王立水说:“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流血牺牲换取了今天的和平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我们有义务支持国防建设,支持部队建设。只有人民军队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市委市政府更是全力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倾力打造“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双拥文化品牌。

——加强国防教育,筑牢双拥文化高地。高标准打造“一街一景一馆”,如今“拥军一条街”“国防教育主题文化公园”已投用,计划在市政府周边黄金地段建设“党史军史馆”。在重要节日组织军地联谊活动百余场次。诗朗诵《带泪梨花开》在全省双拥文艺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原创音乐剧《兵出渤海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演20余场。在城市公共场所,双拥标志牌、标语、电子屏随处可见,双拥氛围浓厚。

——传承光荣传统,打造双拥文化家园。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建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个、市级34个。其中,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参观1.5万人次。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获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传承红色基因从娃娃抓起,全市培育了2400余名“小小英烈讲解员”,免费为群众讲解英烈故事,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相关经验被新华社、人民网报道。

——讲好红色故事,创树双拥文化品牌。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年均举办讲座600余场次,听众达27万余人次。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进校园”,受益学生万余人。在《德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辟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专栏。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双拥》等媒体为阵地,每年刊发双拥亮点经验报道150篇以上,开展“优秀退役军人”“十佳好军嫂”等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苑秀珍、“百佳好军嫂”王英萍等一批典型。制作推出《西征记》《孟祥斌》《大刀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红色双拥文化深入人心。

坚守|部队优先,保障不打折扣,构建起具有德州特色的双拥格局

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没有他们站岗放哨,哪有岁月静好。“市委市政府将以更高标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不断开创军地发展新局面。”建军节前夕,市委书记田卫东到驻德某部慰问时强调。

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军事优先、军人优先的理念,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各级党政军领导始终坚持在双拥工作中既挂帅又出征,时刻将重大部署、重要问题、重点环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军地联席会议,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联系点一次,宣传双拥工作方针、政策,听取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部队实际困难。遇有驻军重大问题或重大活动,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关于改革强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保障重点军事工程建设的计划》《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和双拥各项制度。建立起以考核奖惩为核心的双拥共建“四化”体系,双拥经费被列入财政优先项,双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领导重视提高到制度层面。

“最好的地方建军营,优秀的儿女穿军装,最好的岗位给军人,最好的条件给军属”。我市支持服务部队建设旗帜鲜明,投入6.8亿元支持军分区、武警、预备役等军事机构建设、军事演练等;投入3.3亿元支持双拥工作和军供站、烈士陵园建设等。军地联合投入2000万元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投入1083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大力支持德州军分区建设,建成占地130亩的现代化高标准新营区。全力保障某部移防齐河,解决建设用地3300余亩,投入8.4亿元建设道路及配套设施,5000余名部队官兵顺利入驻。出台大学本科毕业生“带编入伍”政策,每年动员1500名优秀儿女参军入伍,大学生比例占到80%。在全省率先完成军队师级以下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士兵“三年集中移交”任务。德州军供站年均接待过往官兵1万人次,连续三届蝉联“全国重点军供站”。

常态化开展拥军优属。4年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驻军部队150余次,各级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走访慰问部队上千人次,累计赠送慰问金、慰问品价值2000多万元,对全市荣立一、二、三等功的2100余户现役军人家庭发放慰问金700余万元。实施“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每年拿出专项事业编制岗位面向随军家属定向招聘,妥善安置随军随调家属30余人,指令性安置9名随军家属到市属国企工作。累计协调600名军人子女按意愿入托入学,突破户籍限制,先后帮助50余名驻河北故城军人子女来德就近上学,受到部队和军人军属一致好评。不断提高随军未就业家属保障水平,将补贴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800元,位居全省前列。建立健全了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为龙头,涉军案件法庭为主体,军人军属法律咨询站为纽带的“一组、一庭、一站”工作机制,军人军属满意率100%。发挥金融机构在拥军优抚事业中的特色作用,与10家银行签订拥军优抚政银合作协议,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开展社会化拥军,全市9000多家企业和门店组建了“荣军联盟”,被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专题报道。中心城区700余辆公交车悬挂“拥军车”标识,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担当 | 创新服务模式,精准落实政策,全力解决“三后”问题

前不久,武城县甲马营镇前庙村退役军人矫丰信家中意外失火,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立刻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办理了相关手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审核通过后,发放救助款1万元。同时,镇政府为其发放临时救助1000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谢工作高效的服务站站长。”矫丰信点赞。

“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以考促建、以评促用,实现高效服务。”甲马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高训鹏介绍,根据市级方案,镇党委政府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目标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书记、镇长任双组长,定期研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考核事项分为三大类5小项,细化指标16条,纳入服务站“评星定级”。每月为村级服务站动态赋分,设置“流动红旗”激励机制。目前甲马营镇五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1个、四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7个。“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干事热情,从‘坐等服务’到‘主动上门’,最近我们还为享受60岁农村籍老兵待遇的228人办理了手续。”高训鹏说。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市积极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设立11个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34个乡镇服务站、5745个村级服务站,精准“建档立卡”信息采集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18.82万人。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行“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目标绩效考核管理”。经验做法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信息参考》刊发推广。

同时,高质量做好安置就业。坚持“五个100%”,全力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即:转业军官100%安置到公务员和参公岗位;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100%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市级以上国有企业;符合条件随军随调家属100%对口安置;军人子女100%按意愿入学入托;有就业意愿随军家属就业100%“动态清零”。安置质量全省领先。2019年以来,累计接收安置转业军官134名,实现了部队、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三满意”;接收退役士兵5490人,其中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1383名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安置率达82.8%,远高于40%要求。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812名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发放贷款1.68亿元,有效缓解了创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145家由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和吸纳退役军人就业的企业减免税费368万元。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03家,入驻军创企业144家,成功孵化47家。培养军创企业联络员400名。规范推进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政策知晓率、意向退役士兵参训率、双证获取率“三个100%”,助力退役军人稳定就业、稳健创业。

高标准落实优抚政策。全市各级财政筹集资金15.6亿元用于优抚工作,在全省实现了“六个率先”:即率先实行优抚对象诊疗减免政策,通过“一报销、二救助、三减免”,对报销、救助后剩余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下的全额免除;率先对接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率先将新增参加核试验退役人员、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和部分60周岁以上烈士子女三类优抚对象纳入医疗补助范畴;率先完成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工作,齐河县勇担全国试点,“齐河经验”在全国推广;率先开展“情暖荣军·幸福之家”优抚对象休养服务,每年投入600万元组织优抚对象短期休养1000人次、巡诊查体2000人次,规模和数量居全省首位;率先探索实施优抚对象“1+1”(政府救助+商业保险)医疗保障模式,市、县财政统一为1.7万名重点优抚对象、3.8万名农村籍老兵和烈士子女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解决看病贵问题。

支援 | 助力地方建设,增进鱼水深情,军民共建实现双向互动

悠悠拥军情,拳拳爱民心。在抗洪救灾前线、战疫一线、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到处都能看到驻德部队官兵的身影。

驻德部队坚持把驻地当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在支持地方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积极参加以修路建桥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整治河道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以架设管线为重点的通信光缆建设以及部队驻地的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在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村民纷纷点赞:“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解放军,在军分区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子更是旧貌换新颜……”原来,德州军分区为帮助该村脱贫致富,先后投入资金100万元,为村民建设养鸡大棚,开展了绿化、亮化、美化活动,不仅村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近年来,军分区系统实行“人武部+”帮扶模式,挂钩帮扶的1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所帮扶焦庄村、禹城市大秦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

倾力助力社会稳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军地平安建设的意见》,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信息交流等制度,推动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县市区均建立民用车辆征用应急分队,加强与驻军联训联演联动,建成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应急运输力量。健全完善军警联动机制,建立以部队官兵为骨干,以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以农村警务室为依托,以民兵治安巡逻队为基础的军民维护社会稳定防控体系,2000多名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常年参与联防联治活动,400多名民兵担负市内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守护任务,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

倾情服务民生事业。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德州军分区人武部和各驻军单位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助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后选派200名官兵担任中小学校课外辅导员,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法规宣讲等活动;创新军训模式,引入实战化训练,累计为13万名学生军训。帮助6所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17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依托部队军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连“部、室、家”,开展国防教育和红色宣传活动,营造了拥政爱民的浓厚氛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