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孟庆宝解读《德州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政策背景

首先,规划编制是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要求的规定动作。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各地要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阶段落实到未来各五年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现代化。

其次,规划编制是推动我市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政府教育和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我市提出了“十四五”要达到全省中等发展水平,2035年要和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教育体育的差距还比较大。如何解决教育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服务,如何通过教育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是摆在面前、不得不予以回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规划编制是必由之路、题中之义。

二、决策依据

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发〔2018〕45号);二是《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鲁政发〔2021〕16号);三是《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德政发〔2021〕4号);四是《德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三、出台目的

一是科学确定战略目标任务。提高站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谋划教育体育发展,准确把握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国食品名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战略定位,推动教育体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不断增强教育体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科学测算、编制“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各项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

二是明确教育体育发展思路。充分研究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人才和科技竞争新格局等外部环境变化对教育体育的深刻影响;充分研究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等引发的学校形态、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模式以及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充分研究我市教育体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入分析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教育体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确教育体育发展思路。

三是提出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教育体育领域改革的经验,积极推动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上升为制度;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现重点攻坚、重点突破。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将教育体育现代化目标蓝图与发展思路细化实化具体化,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推进路线图。

四、重要举措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丰富育人途径和方式等。

二是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高水平创建职教先进城市、加快发展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完善便捷融通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

三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改革等。

四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等。

五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形成新型教学模式、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等。

六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等。

七是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统筹发展竞技体育、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等。

五、其他

(一)优质均衡,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适度压减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把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战场转移至乡镇,试点滚动推进,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提高乡镇驻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

解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龄人口日益减少,农村学校尤其是设置在村级的小学学龄人口锐减,城乡学校布局必须随之调整;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无论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是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都需要一定的集中度。教育部支持山东试点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强镇筑基是核心抓手之一,德州也要积极响应。

(二)创先争优,高水平创建职教先进城市。每个县(区、市)至少建成1所省规范化以上标准的中职学校,建设2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争取全市半数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于一体的职业学校。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主力军作用,争取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重点建成40个左右示范中职专业(群),15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5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解读:山东是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德州是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是优良传统。高水平创建职教先进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教体部门必须着力加快推进。要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扩增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要深入推进育训结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