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农业走过辉煌发展历程 提质增效交出亮眼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业走过辉煌发展历程,跨上更高台阶——提质增效 交出亮眼成绩单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孙艳

庆云县山东水发现代农业产业园超级智慧温室。记者郭庆萍摄

禹城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李月摄

全国率先提出大面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生产始终是德州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州农业更是频频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深化集成改革迈向“吨半粮”新时代

2021年,我市粮食总产152.3亿斤,比上年增加0.56亿斤,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等鲜明论断,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德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扛牢政治责任、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粮食产能实现稳步提升。

近10年来,是我市粮食产量增长趋势较明显的10年。特别是2014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年,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全年粮食平均亩产1502.3公斤,实现“吨半粮”,再创全国大面积高产新纪录。“齐河县走在了全国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前列。”时任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研究员张毅这样评价。

这一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30.9万亩,总产173.7亿斤,增长4.1%,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11年全省第一,连续6年整建制“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粮食连年高位增产,产能稳定,缘于我市落实党政同责、加大政策支持、抓紧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套粮食高产稳产的成功经验。

立足自身优势,破解粮食增产瓶颈,2021年,我市推出系统集成改革,在全国率先提出整建制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探索保障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我市推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形成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创”工作格局。面对去年秋汛、大风等不利天气,四级书记不等不靠,以前所未有的干劲狠抓粮食生产。

提高单产,是攻坚大面积“吨半粮”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造性开展工作,精准发力“六大工程”,即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夯实产能基础保障;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筑牢增产肥力根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障良种有效供给;实施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程,强化增产技术支撑;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稳粮,必须稳稳托住种粮农民的心。多年来,我市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奖励政策。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每个县市区每年配套1000万元以上,支持“吨半粮”创建。“谁种粮谁受益”“种多少粮得多少实惠”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

稳粮,关键在加大考核力度。《关于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的意见》《“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文件相继印发。“吨半粮”创建被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对完成“吨半粮”创建任务、验收达到标准要求的县市区,市财政给予专项奖励,在财政扶持、涉农项目等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对敷衍塞责、推进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降低考核档次。

克服秋汛、大风等不利影响,今年,我市120万亩“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667.09公斤,逾六成地块小麦亩产超过650公斤的创建目标!少有的好产量、好品质、好价格,“吨半粮”产能创建开场战首季“开门红”,再次证明了德州高产“粮”策的巨大“含金量”,也愈加坚定了种粮人多种粮、种好粮的信心。

创新攻关不止步“德州经验”走向全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德州农业生产中不得不提的又一亮点。

2018年,以承担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契机,禹城市承担了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平均亩产量252.8公斤。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以《种植业快报》的形式,用1500字的篇幅,向全国各省区市农业部门介绍了禹城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经验做法。

2019年,陵城区承担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其大豆平均亩产在每亩250公斤以上,其中丰润家庭农场实打测定亩产341.64公斤,创造了山东省大豆高产纪录。

可以说,发展大豆产业,我市有坚实基础。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最先在德州成功落地推广。”德州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高凤菊说。

聚焦重难点、抓住关键点,强化顶层设计,我市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大豆产业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大豆产业发展办公室。集成创新举措,勇闯种植关、效益关、发展关,培育大豆全产业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扩种大豆,德州探索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合作“四位一体”大豆产业发展模式。政府出资金、出政策;高校院所出人才、出技术;企业包销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规模种植,既提高地方抓豆积极性、又调动起农民种豆积极性。今年,省里给我市下达了3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全市共完成了33.84万亩,超额完成任务。

全力提效益,通过强化龙头企业拉动,支持县市区建立产业园区等举措,带动大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大豆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大豆蛋白产量占全国40%以上。禹王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食品及其原料加工基地,全球唯一实现大豆产业链向医药领域延伸的企业。

攻坚发展关,德州印发《关于加快全市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探索从种植、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最终消费全程“不断链”模式,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和效率。市级设立5亿元基金,在大豆种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发展用地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育繁推示范区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300元的种植补贴;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农机给予财政补助。

今年6月,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观摩会在禹城市召开,德州相关经验走向全国。

持续发力深加工“米粮仓”变身“好厨房”

“中国预制菜以‘德’为先、以‘德’为鲜”,7月31日,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峰会·德州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暨“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提出了这样的口号。

预制菜是食品深加工的又一形态。对德州来说,小小“一道菜”,意义非比寻常。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表示:“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生产、一头连着市场消费,串起了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能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德州始终是京津冀鲁的‘菜篮子’,我们要端出能上全国餐桌的‘菜盘子’,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产品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近年来,我市树立大食物观,既抓粮食安全,又抓食品名市建设,全力打造京津冀“中央厨房”。

德州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定位,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德州农业产业化企业进一步提档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掀开新篇章。

2015年,我市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促进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提出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66家,初步形成了覆盖粮食、油料、畜禽、果蔬、棉纺织、调味品、种子、木材加工等产业,农业龙头企业“有山无峰”的局面逐步转变。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省级8家,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省级以上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强镇22个,乡土产业名品村214个。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此外,成功打造“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

产业链条不够长、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偏低,仍是我市农业面临的问题。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德州要聚力打造食品名市,在强链延链展链上攻坚突破,倾力培植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日前,在位于平原县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数字农业示范区(一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产业园规划占地1.1万亩,总投资500亿元,按照“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发展定位,探索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食品小镇”和中国农业食品产业发展先行区、样板区。同时,各县市区按照“一县一园”分类推进特色创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集群方阵。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对德州创建食品名市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德州“积极探索食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全国产粮大县、产粮大市转型升级蹚出路子,再创全国食品产业发展新标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