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创新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 家门口就业共同富裕有奔头

5月16日上午,齐河县大黄乡仓上村55岁村民王建国在村东头的“仓上遗址”上班。10年前的一场大病,让他无法外出务工,成为“留守一族”,家里收入少了一大半。而随着齐河县推出“齐享”公益岗,他又重新“上岗”成为一名文物看护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难点是如何让农民有更稳定的增收途径。调查显示,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超过250万人,且存在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技能偏少等问题。

破解难题出路在改革,办法靠改革。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围绕公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保险信贷、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课题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更多农民家门口端上“薪”饭碗,实现共同富裕更加有奔头。

系统集成,顶层设计“政策链”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摊多面广,如何最大程度拓宽就业路?

“我市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这项改革,推动各责任部门之间、各政策措施之间系统集成、协调联动,确保改革政策上统筹协调、实施中相互促进、成效上相得益彰。”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说。

系统集成之下,“1+1+N”的“政策链”逐渐成型:在出台集成改革试点方案、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推出16个配套方案,涉及农村劳动力培训、集体经济增收、“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带就业、以工代赈、互助公岗、工友创业园等方面。

——哪里有挖潜就业岗位的空间,政策就延伸到哪里。从开发公益岗、以工代赈岗,到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做大蛋糕”、扩容“岗位池”,各项政策聚焦精准、有的放矢。以支持“回创能人”为例,不但将产业转型、农村改革中蕴藏的机会留给返乡创业者,还从创业者关心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方面作了具体安排。其中,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村劳动力、入乡留乡等创业人员,给予个人最高20万元、合伙创业最高60万元、创办小微企业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今年,已累计办理创业担保贷款1081笔、1.5亿元。新发放政策性贷款840户、2.13亿元。

——哪里需要突破瓶颈制约,改革就聚焦到哪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年龄偏大、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很难享受各类政策性保险。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我市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全覆盖基础上,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给予最长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通过农民合作社等一产用工单位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试点给予最长5年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宁津县杜集镇依托家具绿动能共享产业园,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为“回创能人”建设了标准厂房、展销中心等,水、电、气、物流、通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现“拎包入住”。同时,设置了回乡创业服务专岗,协调帮助返乡创业人员做好场地选定、工商登记、税费减免、贷款办理等。“园区入驻了27家家具生产企业,吸纳了周边800余名群众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杜集镇党委书记王博说。

公益先行,织牢兜底“保障网”

在农村,仍有不少低收入群体。真正兜牢困难群众就业底线,是此项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年近50岁的朱明霞通过齐河县开发的“齐享”公益岗,走上了工作岗位。过去,她一家4口人的花销全指望丈夫打零工。眼下,朱明霞就职于齐河县晏城街道阳光一品小区的一家民营养老机构,主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聊起工作,朱明霞很知足:“离家近、活不重,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

齐河县精准聚焦农村弱、病、残、困、贫五类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及其他市场化渠道难以就业的困难群众四类人员,相继探索推出“行政事业单位+公益岗”“国有企业+公益岗”等5种公益岗模式,为弱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兜底型”岗位。

在乐陵市,互助公益岗解决了不少困难群众就业难题。针对有劳动愿望但就业能力较弱的困难人员,该市专门设立养老、托幼、助医、助残等互助公益性岗位,每名互助岗人员服务2至3户帮扶对象,实现以弱济困、以贫济困。

放眼全市,围绕扩大农村劳动力集成改革,我市实施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创新设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五大类”公益性岗位,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与此同时,推广以工代赈就业模式,谋划建设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库,优先组织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受疫情灾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万个,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到年底,全市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2.53万个,市级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200万元。“十四五”期间,力争达到10万个。

着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还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完善大救助动态监测平台,加强低收入人口信息动态更新和监测预警,分层分类实施政府和社会力量高效组合的救助保障。

精准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关键是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我市从强化培训入手,为农民就业提供强力支撑。

经过4天30个学时的电工培训,禹城市德信羊绒公司员工孙经雷多了一项新技能。过去,他主要在车间从事机修和基础管理工作,但自从调入安监部负责安全管理,电气知识欠缺成了他适应新岗位的“拦路虎”。随着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发放工作的推进,孙经雷在电子社保卡上顺利领取了培训券,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工培训专业。

为扎实推进电子培训券发放工作,我市创新设置“通用券”和“定向券”,实现从“培训找人”到“人选培训”,年度发券量突破3万张。与此同时,创新构建全市农村劳动力“大培训”工作格局,统一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总体计划,实现“一张网上收、一个口对下”,每年开展创新创业、就业技能、农业技术等培训2万人次以上,今年计划开设19个班次,培训2.8万人次。探索“农民工免费上大学”体制和路径,确定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区电大教学点开设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专业课,三年内帮助1000名农民工实现“大学梦”,2022年设立500万元学费补助专项资金,计划招收260名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农民工。

创新开展“一村一能人”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建立乡村“好青年”人才库;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劳务合作社,吸纳有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入社;开展农民进课堂学技术、进园区搞创业、进企业当员工、进网店促销售“四进”行动;每个县市区选取2个乡镇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试点……改革组合拳之下,我市已初步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性保障与灵活就业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协作格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