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做活人才“聚”文章

本报评论员

5月13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围绕全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从政策、产业、平台、飞地、事业、品牌、柔性、以才、乡情、环境等十个方面全方位部署我市聚才“十策”。海纳百川的聚才良方、不拘一格的用才胆识、上不封顶的爱才诚意,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引聚、用好、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高度重视,传递出市委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的坚定决心。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德州方兴。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凝聚“争一流、走在前”的资源,唯有人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厚植“争一流、走在前”的优势,唯有人才是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打造“争一流、走在前”的最佳生态,唯有人才是无可比拟的活力因子。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气神,迎八面来风、聚各方英才,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争上游、走在前,千方百计做好人才“聚”文章。

千方百计做好人才“聚”文章,必须解放思想,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机制、方法、路径迭代升级。对于人才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火,无论怎么抓紧都不过头”理念,健全“引、用、育、留”人才全链条机制,探索实施“全国最好加一点”的策略方法,努力走出具有德州特色的人才工作新路径。要舍得投入、舍得本钱,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看到人才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看到人才背后沉淀的优势资源。要有领跑意识,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跟跑。要以超常规的政策,为创造价值的人才从物质到荣誉给予全方位综合激励,让人才在德州时刻有“超预期”的幸福感、获得感。

千方百计做好人才“聚”文章,必须解放人才,促进人才增量、总量、流量、质量全面跃升。要走出对人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一把尺子量人的误区,引进人才,既要着眼“高精尖缺”,又要着眼“经济适用”;既要关注科学家,也要发掘“大工匠”,做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要正确看待成长性人才身上的不足,宽容人才创业中的失误,以更加包容的胸襟、更加开明的态度,助力人才加快成长、早日成熟。要摒弃“求所用等于求所有”的错误认知,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平台载体、人文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加之现代各类人才流动性大,我们必须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开放心态,不给人才政策设门槛、不为人才流动扎篱笆,走出一条“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转化在德州,工作生活在外地、成果贡献在德州”的用才新路子。要打破职称评定、待遇认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拆掉人才进步“旋转门”,突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千方百计做好人才“聚”文章,必须齐抓共管、协同发力,“一把手”要想在前、谋在前、走在前,真正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确保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各级干部在人才面前要甘当牵马坠镫“马前卒”、愿做端茶送水“店小二”,关注人才“衣食住行”、倾听人才“苦辣酸甜”、解决人才“急难愁盼”,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做好人才“引、用、育、留”各方面工作,真正把德州打造成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更多千里马在德州快意奔腾、实现梦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