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硬核”实招助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山东水发航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温室大棚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记者周坤摄

连续阴雨天导致田地积水,今年“三秋”生产无疑是一场攻坚战。秋种,正值我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启动之际,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坚持四级书记抓粮,全力投入抢收抢种工作中。农技专家表示,预计今年玉米单产有所下降,但在多项减损夺丰举措的支持下,全年粮食产能将继续保持稳定。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我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不松劲、不畏难,出台“硬核”实招,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同时,持续发力食品名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走实乡村振兴路。

四级书记挂帅冲刺高水平“吨半粮”

“全市上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决心,坚持‘书记抓粮’,推动‘吨半粮’创建取得新成效。”9月25日,在全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卫东表示。

我市是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七连丰”,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创建“吨半粮”,既势在必行,又切实可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是夺胜“吨半粮”的关键举措。我市明确,四级书记抓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分区域、分步骤实施,从今年秋种开始,争取利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连日来,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县长王玮坚持一线办公,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粮食合作社,督导秋收秋种的同时,引领全县上下全面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作为全省4个22亿斤以上的超级产粮大县,齐河县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提出“5年建成50万亩‘吨半粮’产能建设示范区”的工作目标,坚持把“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书记千亩指挥田,实行项目化、工程化管理,全力抢占全国粮食生产制高点。

今年秋种,全市四级书记以前所未有的干劲狠抓粮食生产。田卫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防汛及抢收抢种工作,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县、乡、村各级书记也都指挥奋战在生产一线,全市上下形成领导带头、责任分明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

“书记抓粮”怎么抓?我市牢牢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逐级明确责任,形成强大合力。建立起市委书记、县委书记指挥田,各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压紧压实乡镇、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实行项目化管理,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田,县抓高产区,市抓大镇,确保面积落实、指导到位,工作一贯到底、有力推进。

同时,我市将“吨半粮”创建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明确对完成创建任务、验收达标的县市区给予专项奖励,对敷衍塞责、推进不力、成效不明显的降低考核等次。

强化品牌引领串起三产融合链条

“民族大豆,没有后加工、精加工、深加工是发展不起来的,而禹王每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优势产品可以挖掘、打造。”9月10日,实地参观调研禹王集团后,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感慨道。

40年来,禹王集团深耕“中国大豆”产业链,构建从大豆育种、种植基地、加工制造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全营养素、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非转基因中国大豆品牌,建有山东省大豆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是亚洲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低温豆粕加工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农头”连“工尾”,“粮头”带“食尾”。实现强市富民,必须做好农产品加工,培强食品工业产业。我市资源、品牌优势让培强食品工业产业成为可能。目前,全市小麦常年加工能力650万吨、玉米350万吨、油料330万吨、饲料140万吨、生猪460万头、肉牛26万头,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体系配套逐步完善。粮油、果蔬、畜禽、食品等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打造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处、省级6处,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农业产业园区由“分散”向“集约”转变趋势明显。德州还是全国最大的大豆高蛋白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功能糖制造基地,乐陵杨安镇调味品产业占全国市场的40%,武城县是江北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

9月30日,“德州味”农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开业,中心设置酒水饮品、特色产品、粮油调味品、肉蛋奶制品、生鲜果蔬五个产品区。“德州味”是我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政府公信力背书,将优质农产品资源集聚,以整体形象搏击市场。目前,“德州味”授权企业达52家,通过打造“德州味”品牌,不断加大德州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可以让德州的好产品产得更多、销得更远。

如何把农业资源、农产品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说:“要坚持品牌引领策略,以品牌带企业,以龙头带龙身,以加工带生产,以二产带一产。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扛好‘食品名市’大旗,谋划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通过抓食品产业,把一二三产链条都带动起来,形成融合发展态势。”

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是打造食品名市的重要抓手。我市争取利用10年时间,以食品工业园、市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展示中心等“三园三中心”为总体布局,打造国家级京津冀粮食安全战略应急储备供应基地等九大基地,叫响“中国食品名市”城市品牌。市级谋划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的同时,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形成建好一个园区、隆起一片高地的效果。

统筹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我市破除障碍,畅通渠道,推动人、地、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全要素支撑。

今年“五一”至国庆节期间,在齐河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以“中国驿·红中国”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

中国驿小镇是山东土地发展集团与齐河县政府共同打造的省级重点项目,流转了周边7个村的土地,其中,刘王村的9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该村4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介绍,村民每年每亩地可获得1200元的土地租赁流转收入,再加上集体收益的二次分配收入、小镇项目的经营性以及就业性收入、周边种树种花种菜的产业链条延伸性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山东土地发展集团成立乡村振兴集团、城乡融合发展集团,搭建资源平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统合。集团在德州各县市区布局,探索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项目,如平原桃园街道的“近郊城镇化模式”,夏津平安湖小镇的“集聚提升模式”,平原张官店的“田园农旅模式”,齐河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的“主题特色小镇模式”。

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张连臣说:“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不尽相同,关键是找到适合自身的那一条。市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梳理总结出13种融合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出发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

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与农村的土地、产品、劳动力等要素有机结合,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齐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该县把小农户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着力构建市场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农业作业服务。同时,把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转移就业。

平原桃园示范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建设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引领区,将桃园街道8万亩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小镇,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资源服务,解决了“人怎么办”的问题;土地整治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乡村建设,同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全部用于示范区建设,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我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和作股量化到人,建起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德州市管理中心,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陈建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