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乐陵庆云三城联动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

2月27日,宁津、乐陵、庆云协同联动发展再升温。当日,三县市签署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协议,将在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一体化、交通、文旅产业、体育产业等八方面开展合作,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抱团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

“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有益探索;是党委、政府积极作为、改革创新的惠民之举、为民之策。”签约仪式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长民对三地协同联动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缘起:区域协同是大势所趋

一个科学的决策部署,总是由问题出发、谋定思变的结果。

宁津、乐陵、庆云同属齐鲁燕赵交汇之地,三地地域相连、文脉相通、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宁乐庆三地经济往来频繁,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三地总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150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7.5亿元。

作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重要经济区域,宁津、乐陵、庆云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河北沧州的南皮、盐山、黄骅的桥头堡、主阵地,是两省四市(德州、济南、滨州、沧州)10县区(经开、陵城、临邑、商河、惠民、无棣、盐山、东光、南皮、景县)的重要经济带。而现实中,虽然三地都有着城市再扩容、产业再提质、服务再升级等共同需求,在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各有优势,但距离真正抱团、同频共振,还有不小差距。

以体育产业为例,乐陵市是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龙头,着力打造千亿级体育健康产业发展集群;宁津县拥有体育产业生产、配套企业千余家,全县70%以上的健身器材企业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庆云县拥有各类体育制造及销售企业142家,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从数量上看,宁乐庆三县市的体育产业企业,占到德州市的80%以上,但是在发展中,三地也各有需要拉长的短板。比如,宁津县有些体育产业企业品牌文化较欠缺,庆云县的一些相关企业主要为低端制造,而乐陵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在科技研发、品牌打造方面具有优势。

再以畜牧业为例,目前,宁乐庆三县市都建有生猪养殖场,但大部分生猪的育肥被分流到其他县市,因肥猪出栏数量不足,三县市没有建设一家屠宰场,造成生猪产业链条过短,畜牧业附加值较低。

“如果三地能协同联动,扬长补短,不仅可以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方面形成合力,还能够成为聚集发展高地,足以改变半径100公里以内没有大型城市的现实,并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在宁乐庆三地都工作过的庆云县委副书记张健捷认为。

事实上,宁乐庆三县市协同发展的共同夙愿,正顺应了国家、省、市协同发展的大势。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山东省布局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都标志着区域联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今年,德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一核聚能、一轴隆起、双翼联动、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布局,其中,“双翼联动”即沿鲁冀边界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一“翼”以宁津、乐陵、庆云为重点向东北延伸,一“翼”以武城、夏津为重点向西南延伸,两翼发力形成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带。“举行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签约仪式,是落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构建‘双翼联动’城镇空间布局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的生动实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认为。

路径:八大领域合作勾画新蓝图

“宁津、乐陵、庆云三地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政企互动、要素共享已有基础,三地将重点围绕八个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向更高质量、更大体量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宁津县委书记王刚介绍。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联动实施。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三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合作,大力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联动发展,推动三地农业仓储物流一体化发展,推动三地畜牧业协同发展,助力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实现协作、互利、共赢。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行政审批、人力资源、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打破资源要素区域内自由流动瓶颈,实现三地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进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沿马颊河两岸建设新通道,建设漳卫新河南岸堤坝路,实施G339改造工程,实施县乡路网建设工程,建设连通三地、辐射鲁西北、连接京津冀的全方位交通网络,完善县域道路交通连接体系,以交通为先导全面构建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

推进科创平台协同联动建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联合制定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评价办法,发挥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腾讯云(德州)工业云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忽米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平台作用,加快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共建共享鲁北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打造京津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推进文旅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连优势,深挖文旅资源、促进要素流通,依托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庆云“两河四岸”风景区等龙头项目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平台,积极打造精品路线,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合力推动三地文化旅游事业协同发展。融合打造冀鲁边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宁乐庆作为冀鲁边革命老区核心区和发起区,以及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主要兵员地和驻训西征首发地的红色历史,合力培育冀鲁边文化和渤海军区教导旅文化红色品牌,打造一批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叫响北有冀鲁边、南有沂蒙山的山东红色历史文化品牌。

打造体育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泰山体育品牌优势,引导三地体育企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推进体育器材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融合发展,叫响“体育智造、运动活力”宁乐庆城市群品牌,打造世界级体育器材制造基地。

推进化工园区共建共享。三地共建共享化工园区,探索“园区共建、政策共用、项目共招、税收共享”新模式,在共建园区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着力培育发展优势化工产业集群,推进化工产业绿色循环、高质高效发展。

推进康养产业协同联动培育。以康养资源共享为手段,以制度化合作、信息化合作、项目化合作、人才一体化合作为重点,加快构建健康养老、枣林旅游休闲、中医药保健、医养结合为支撑的康养产业空间格局。

展望: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本

“协同发展、奋进崛起”是推动宁乐庆三地协同联动发展的主要原则。“三方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接合作,寻求合作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乐陵市委副书记王峰认为,与之前三地的民间交流不同,政府的参与指导,将使三地的协同联动更科学、更精准,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实现人才、科技、产业、物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将三地打造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探索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样本。

签订的协议勾画了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新蓝图,但三地的协同联动发展仍然需要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创新思路,摸索规律。为实质性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宁乐庆三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已顶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联系、沟通、协调、服务等工作,每月定期组织三地党委、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会商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有关事宜和需解决的重大事项,及时提请召开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

多个层面的协同联动或已经启动,或正在酝酿。1月6日,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乐陵市委副书记、时任代市长陈光春带队赴庆云县,就两地“十四五”规划协同发展进行对接交流。1月16日举行的乐陵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乐陵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融入区域协同大局,立足冀鲁边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实施乐陵-庆云一体化发展战略。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乐陵-宁津城际公交已率先开通运行,大大方便两地群众工作生活、探亲交流。乐陵-宁津城际公交健康运行,年客流量达6万人次。2月8日,乐陵-庆云城际公交旅游专线开通,实行双向对开,分别在乐陵德百商城、庆云昆仑商城发车,每天各12个班次,途经乐陵文庙景区、中国金丝小枣文化博览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千年枣林游览区、庆云海岛金山寺等两地旅游景区。

“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协议的签订,三地都热情满满。”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表示,乐陵市将以签约为契机,坚定信心,发挥比较优势,为区域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宁乐庆协同联动发展同样离不开各方支持。“市直有关部门要创新探索支持三地协同联动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支持一笔资金,帮扶一个重点项目,招引一批优秀人才,共同开创宁乐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签约仪式上,刘长民如是表示。

□本报记者胥爱珍本报通讯员孙久生贾鹏王凡存

◆短评

协同联动 1+1+1>3

宁津、乐陵、庆云三地签署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是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有益探索,也让我们看到三地加快发展的强烈意愿和十足干劲。

在国家、省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推进协同联动的力度有多大、进程有多快,就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发展红利。作为德州“十四五”规划中“双翼联动”的其中一翼,宁乐庆在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更加主动地融入德州发展新格局,努力在推进协同联动发展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要切实转变“一亩三分地”的旧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尤其要消除心理顾虑,提高发展站位,坚定交流合作,才能确保协同联动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要立足长远找准定位。在协同联动发展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地要结合实际,在产业发展、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做好结合文章。自身优势突出的资源,要乐于共享,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要虚心学习,做到扬长补短,真正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化、城市布局更合理、社会发展更协调,打造区域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其迸发“虹吸效应”。□胥爱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