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借力高科技 筑牢“大粮仓”

今年3月,夏津县郑保屯镇兴农粮食种植合作社的自走式喷雾机在麦田里喷洒农药。 (资料图) 记者周坤摄

墨绿一色,一眼望不到边际。近日,记者来到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2万亩的玉米田蔚为壮观。最近,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正忙着给玉米测产。他告诉记者:“目前玉米长势不错,今年雨水多,出苗率与往年相比有很大改善,授粉的时候天气条件也很好,实现秋粮丰收不成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回看上半年,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仗,今年我市夏粮喜获丰收,小麦总产375.05万吨,同比增长0.7%,单产每亩463.5公斤,同比增长2.5%。

多年来,我市始终将稳定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政治责任,坚持不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秋粮丰收在望

“目前玉米处于籽粒灌浆后期,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今年全市767万亩玉米播种质量好、土壤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有利,防灾减灾措施到位,秋粮有望获得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新高。”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介绍。

农技专家还提出了田间管理建议:“一是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减轻病虫危害;二是适期晚收提高粒重,发挥品种高产潜力,降低机收损失率,建议一般地块在9月底10月初收获,高产地块在10月10日前后收获。”

秋粮丰收在望,今年夏粮也经受住疫情考验喜获丰收,这得益于我市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方面努力。

高产稳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是基础。为避免涉农资金“撒胡椒面”式投入,一直以来,我市整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土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市共有268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在示范方带动下,粮食生产释放出巨大潜力。

引领农业向现代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高质、高效、多抗的新品种,以及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技术,提升粮食生产后劲。齐河是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典型代表,该县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两项国家级标准体系,成功创建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并获得农业部授牌。

“种地就得靠科技”

最近一段时间,平原县桃园街道周寨子村的种粮大户宋振秀很烦恼:“不知道地里为啥有这么多蜗牛,也不知道怎么防治,蜗牛爬到玉米槌儿上吃玉米须,影响棒槌儿的生长。”

8月22日,全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桃园街道鲁望农场揭牌成立,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给宋振秀找到了解决办法。专家带着他们来到田间地头,分析各种病虫害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专家告诉我,我的地靠近河边,所以蜗牛才这么多,他给我说了个药方,等着明年按着这个药方,提前把配好的药撒在地里,蜗牛就不敢来了,种地还是得讲科学!”宋振秀感慨道。

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持,用最先进的科技种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这是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坚持的信条。

今年夏粮生产,鲁望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优质麦亩产达到550公斤,普通小麦亩产达到475余公斤。春季,受疫情影响,化肥、农药等物资没有及时运送,给作物生长带来影响。但凭借将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夏粮仍旧实现了丰收。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300万元。

何石宝介绍,他们不断学习运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用药方法。 8月上旬的多雨时节,他们根据气象条件与农田作物的长势,及时发现植株发病前兆、防治病虫害。此外,一系列先进设备的运用,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比如,指针式喷灌机、地埋式喷灌机、无人机飞防、大型进口收割机械等。“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摊薄先进机械的使用成本,让我们能用得起高科技农用机械,并依靠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何石宝认为。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是我市一直下大力气做的事情。我市积极开展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查,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项目,不断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及肥力水平。此外,还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目前,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积极培育带动能力强、示范程度高、经营效益好的粮食规模经营主体,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等全程服务,推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

这两天,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人机有点忙。现在玉米生长处于中后期,出现病虫害,农民无法直接进入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喷药,这时,就得靠无人机。“我们根据农户的需要,提供全托管或者半托管的服务。全托管是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一条龙的服务,农户只等着卖粮食。半托管是一种菜单式的服务,农户有什么需求我们直接上门服务。”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忠介绍,目前合作社全托管的有1万多亩耕地,半托管的有3万多亩耕地,涉及周边甲马营镇、鲁权屯镇的13个村庄的4000余农户。

合作社拥有从种到收全套的先进设备90余台(套),包括玉米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大型自走高杆喷雾机、无人植保飞机、智能配肥机等,在这些先进机械、技术的支撑下,比起传统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每亩最少能够增收50公斤。

数字化,粮食产业越来越强

拿出手机,点开微信小程序“发达报计划”,在家预约登记,就能约定送粮时间。如果想找司机帮忙运送,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发达货运通”上发出任务,就有大车司机在线接单。在夏津,这是新的卖粮方式。

今年,发达面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齐鲁粮油”智慧交易平台“好粮有网”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也是全省唯一一家企业。记者上述的所有智能售粮方式,技术支持都来自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据发达面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焦振兴介绍,原粮采购系统6月开始试运行,在卖粮高峰的麦收季经受住考验,实现稳定运行,这一系统能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登记、化验、核价等一系列流程都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

发达面粉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限于原粮采购,还涉及销售订货、质量追溯、物流协同、供应链金融以及互联网创新应用等生产经营的各链条。除此之外,发达的面粉及面粉制品也很受追捧,比如拉面专用粉、鲜切面专用粉、凉皮专用粉、披萨专用粉等。“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标准更高,也更为多样化。对于此,我们坚持创新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发达面粉集团企管部副主管纪州介绍。目前,集团日处理小麦达到6000吨,截止到8月底,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3%。

作为粮油加工和转化大市,全国小麦加工能力前三名的五得利、中粮、益海等企业均在我市设厂,全市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的企业有21家, 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 2019年小麦加工原料消耗达到353万吨,全市小麦基本实现了当地加工转化。此外,粮油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夏津荣获“中国面粉大县”称号,通过主食产业化政策的扶持,我市还涌现出了麦香园、滔源本色、馍大郎等馒头品牌。

今年上半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克服疫情影响保持平稳运行,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产品产量355万吨,同比增加27万吨。

□本报记者高红岩邓静本报通讯员曹伟邓美平吴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