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启动新一轮审批服务流程再造:推出五大提升行动、20条举措

2月21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长视频会议召开。

2020年,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将始终把企业、群众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坚持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动力,坚持以法治化、智能化、标准化为方向,扎实开展“重点工作攻坚年”“改革创新推进年”活动,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德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有力支撑。主要做好新一轮审批服务流程再造五大提升行动、20条举措:

一、实施“一枚印章”提升行动

1.做好事项动态调整。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根据上级安排及时承接省政府决定下放的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利用“四点半线上课堂”做好审批事项的承接指导和业务培训,保证下放事项能够接得住、接得好。根据上级要求进一步探索扩大县级办理权限的有效方式。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市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划转事项指导目录,努力实现全市行政审批上下对口、全面提速。

2.强化审管互动衔接。进一步完善审管互动平台建设,落实审管信息双向反馈制度,及时上传审批结果,提高主管部门认领率,确保审批与监管、执法无缝对接。各主管部门发现申请人取得行政审批决定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承诺的,需要变更、撤销、注销、吊销行政审批决定的,反向推送告知函和资料后,行政审批服务局作出相应决定。

二、实施行政审批效率提升行动

3.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在“半日内取得营业执照”全覆盖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企业开办标准,将印章刻制、涉税办理、社保登记、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开户登记等内容合并,实现企业开办 “一表统一填报、一网信息共享、承诺限时办结、反馈办件信息”的全流程网上办理模式。大力推进名称自主申报、证照分离、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一揽子改革”,对符合条件的新开办企业实行免费刻制公章。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打破服务企业的难点、堵点,实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

4.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绿色通行证”制度,放大审批资源集中联动优势,组织各审批部门依据联合预审会议纪要实施并联审批。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管家式服务”和市县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变“坐等审批”为“审批前移”,促使政府与企业、服务与需求无缝衔接。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探索推行“标准地”出让和区域评估评审制度,形成整体性评估评审成果,入园企业不再单独进行或简化有关评估评审。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建设,加快在线并联审批系统、项目策划生成系统、多图联审系统的研发、部署和测试,推进与建筑市场诚信与监管一体化平台、中介超市等系统对接,实现网上申报、全程监管、段段提速。社会投资类和政府投资类项目主流程分别控制在45个和70个工作日以内,全过程控制在90个工作日以内。

5.全面提升社会事务等领域审批效率。进一步优化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许可流程,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推广教师资格认定业务全市即时办理。将“临时占用林地审批”和“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审批”等涉绿审批集成合并,在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现场踏勘环节实行“一次勘察、多方共享、阶段有效”,对办事频次高相对固定的申请主体实行“一企一档”,免于申请人提供重复性材料。

6.加快推进“一件事一链办”主题服务。认真分析研判企业和群众需求,继续梳理关注度高的“一链办理”事项,在“一链办”窗口一次性告知群众要办理的所有事项信息、所需资料以及办理流程,实现在一个窗口办成“一件事”,年底前再推出市县两级100个高频一件事一链办服务清单。充分利用“网上办”“掌上办”开展主题式场景服务,探索“一业一证”改革,让企业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便利。

7.开展新一轮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服务“三减一优”工作。按照“颗粒化”和“三级十同”要求,逐项细化清理审批要素,能通过网络核验或其他申请材料来替代的材料一律不要,能通过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环节一律精简,尽量缩短现场勘验、技术检验、专家评审的时限,进一步清理制约审批效率提高的堵点难点,努力实现即办件比率超过60%。

三、实施政务服务方式提升行动

8.大力创新“一窗受理”服务模式。以切实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为原则,根据办件频率、办事习惯、业务难易等实际,打造“一窗两模式”,使“一窗受理”着力点放在办事效率提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上,杜绝形式主义。针对审批服务局业务,推行“预审前置出柜台、受审合一新一窗、即办容缺一次好”,逐步扩大即办件比例和范围;针对非审批局业务,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实现窗口集成服务。依托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版块“一窗受理”事项清单,确保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分类综合受理率达到80%。

9.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推进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和其他类等6类依申请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和与民生服务相关的水、电、气、通讯等公用服务事项全面进驻大厅集中公开办理。打破政务服务地域界限,推行户外广告审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高频事项在全市区域内任一政务服务点均可办理的“市域通办”服务模式,真正做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10.推行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切实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办理,打造“德州网上服务旗舰店”。探索推行政务服务 “秒批”“无感审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支撑,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由系统自动核验、自动审批、自动出证,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11.推行代办帮办“一次办结”。建立由业务骨干和政府购买服务人员组成的专业、专职、高效的帮办代办队伍,每个企业明确1名帮办代办专员,实行一对一“店小二”式服务,指导企业精准编制相关审批材料,跟踪解决疑难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无偿帮办代办服务,把“德办好”品牌打造成德州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12.推进信用审批管理。推广落实“告知承诺制”信任审批模式和“容缺受理”快速出证模式,强化审批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推动办事平台与“信用德州”数据库联通,实现“红黑名单”在行政审批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有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的,加强审批管理;对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推行快速发证,做到“信任在先、过程管控,信用保障、联合惩戒”。

四、实施基层能力提升行动

13.统一基层大厅管理标准体系。加快乡镇(街道)、村(社区)大厅建设,打造窗口服务区、咨询服务区、休息等候区,配备饮水机、充电桩、排队叫号、服务评价、音像监控等设施,配强帮办代办人员。着力提升一线审批服务人员能力素质,窗口统一着装,规范服务用语和服务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无差别审批服务。

14.提高各级大厅服务能力。推进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将事项进驻、一窗受理、网上办理、基层一窗、办件满意度、政务服务网咨询电话接听等工作全面纳入日常考核,倒逼服务水平提升。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下沉,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证照办理等服务事项纳入“基层一窗”范围,力求让群众办事不出村、不出乡。

15.推进网络向基层延伸。依托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将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纳入山东政务服务网镇(街道)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和村(社区)分厅办理,推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代办网上申报服务,积极引导群众通过网上办事。探索政务服务多种渠道办理方式,主动与第三方开展合作,充分利用银行、邮政等服务网点多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量大面广的个人事项服务端口前移。

五、实施群众获得感提升行动

16.升级大厅服务环境。积极打造无柜台亲民式、会客式服务,实现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式受理。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群众的感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做到“您无需我不扰、您徘徊我引导”,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持续开展环境提升工程,对功能分区、标识标志、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改造。推行窗口标准化服务,统一工作人员服装、用语,统一大厅物品摆放位置,打造科学有序、整洁舒适的窗口服务形象。

17.提升智能设备使用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网购式”政务服务体验,开通人工智能客服、预审代办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功能,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老百姓实用、想用、爱用的平台。开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系统,建设“24小时快递信箱”,提供自助取(放)件,实现材料、证照免费双向送达,满足企业群众“家门口办事”需求。

18.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推广预约办理、绿色通道、异地代办、跨层联办、智能导办、一对一专办等多种服务方式,落实窗口无否决权机制,为年老或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堵点、难点。取消一切申请材料复印件,由审批人员自行复印存档。通过预约、轮休等措施,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错时、延时和节假日受理通道。

19.推进办事服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告知、信息主动推送等工作方式,让办事群众对事前准备清晰明了、事中进展实时掌握、事后结果及时获知。在大厅显著位置设立政务公开专区,提供政府信息查询、信息公开申请、办事咨询答复等服务。

20.有效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完善“找茬窗口”“好差评”等政务服务投诉处置运行机制,坚持电话回访,突出结果运用,及时整改落实。

记者|邓静 通讯员|孙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