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纪实:立根塑魂有德之州新风劲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吕兵

12月1日,一则题为《德州16岁聋哑男孩3年“拯救”共享单车2万辆次》的新闻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网友也纷纷留言,为男孩的善良善举点赞。

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管窥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德州,正向着建设“有德之州文明之城”的目标阔步前行。

顶层设计,推进道德建设规范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立根塑魂、正本清源。近日还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指明方向。

在我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定位公民道德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组织体制,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我文明德州文明”是我市重点开展的主题活动,通过文明服务、文明家园、文明执法、文明交通、文明经营、文明传播、文明志愿、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旅游等行动,大力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全力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开展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开展市政设施完善提升、环境卫生保洁提升等工程,编印发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本》;打造主题鲜明的公益文化墙、“家风家训”主题公园……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流动摊贩规范了,背街小巷整洁了,出行更顺畅了,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更少了。 ”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这变化,不仅是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体现,更是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有力佐证。

倡树典型,高筑道德灯塔

这是一种坚守:年过八旬的乐陵市丁坞镇定杆李村老党员车梅轩,30年来义务修路,从村北到村南、从村里到村外,在方圆10公里乡村道路上留下他的足迹。

这是一个壮举:路遇陌生女子落水,小伙高心松从几十米高的减河桥上纵身一跃。救人后,他只留下一句“不用拍我,人在后面,已经救上来了”,便匆匆离开现场。

这是一种感动:高考结束时,德州一中学生张翼航向母校深情鞠躬,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有择善而从、择善而行的传统。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我市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面面旗帜。

深入挖掘,广泛推荐。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动员社区、企业、学校、家庭,开展身边好人推荐活动,全面征集“德州好人”事迹。规范评审,广泛评议。成立专门评委会,制定评选细则,明确评选流程,经公示无异议后发布评选结果。广大群众可登陆相关页面留言评议,赞模范,写感悟,向榜样看齐、向榜样学习。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加大宣传力度,在德州日报、德州广播电视台、德州新闻网等市级主要媒体进行专题宣传,深入宣传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努力让好人事迹“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学校、社区、乡村和网络空间。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德州时代楷模”“德州最美人物”发布厅宣传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让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引领风尚。

今年前11个月,我市共选树德州好人653名,市级道德模范60名。其中,万金河、周现水获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称号,赵秀强、张龙振入围中国好人榜。凝于心、见于行,在榜样的带动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580万德州市民的普遍追求。

志愿服务,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

时下,无论在公交站台,还是在交通路口……放眼城市街巷,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和微笑的脸庞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个文明的航标,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带动。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宣传《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广泛开展“四个100”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组织交通引导、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们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需求,实施“订单”服务。如:德州市志愿者协会与德城区特教学校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帮助特殊儿童打开心扉。宋官屯街道志愿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打造了“课堂式”“演艺式”和“服务式”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据统计,全市目前已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3123支,设立固定志愿服务项目847个,今年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438次。

细雨无声润万物。如今的德州大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公民道德建设正为推动我市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