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98%

“我们现在喝水用水和城里一样,24小时不停,嘛时候用嘛时候有,方便又放心。”9月30日,武城县武城镇史堂村村民张海亮说,他们村原来一直喝地下水,由于水的含氟量高,村里很多人有氟斑牙、氟骨病等。受益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他们村从2014年开始喝上了黄河水,彻底解决了困扰大伙儿的一件大事。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先后经历了饮水解困、村村通自来水、饮水安全3个阶段。随着2013年底我市实现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400多万农民喝上了甘甜水。

曾经“冬吃雪水、夏饮雨水”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德州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为21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同时,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浅层地下水苦咸,80%区域的地下水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农村群众饮水十分困难。

庆云县严务乡王皇村是“十八苦村”之一,一直生活在这里的81岁老人王洪玺忍不住感慨:“那时候想喝口不苦的水真是太难了。 ”他说,解放前,生活在苦水区的老百姓就靠着“冬吃雪水、夏饮雨水”生活。“春秋季节,大家在沟里挖土坑,水渗满了舀到桶里挑回家,然后倒进水缸等着泥沙沉淀水清了再用。就是这样的水,一家人也只是在烧水做饭时才舍得用。 ”王洪玺说。

在当时,找到干净卫生的合格水源,是人们最关切的问题。解放初期,德州开展了打井大会战,1958年,仅庆云县王皇村就打了40多眼井,可打出来的水全是咸的。

1970年,农村供水主要是深4米左右的砖井、土井;到了1990年,则变成了10米左右的压水井;1995年后,改为浅井和深井;2000年后则以深井为主……但深层地下水含碘含氟量均高于国家饮水质量规定标准的3倍,长期喝这种水,牙齿会发黄,关节会变形,尤其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不适于长期饮用,还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群众的用水安全。

2013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为了解决农村群众的用水、饮水问题,让农民喝上水、喝好水,2006年,我市下发《关于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通知》,确定把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作为村村通自来水的主要模式,建设联村供水工程。“那时候我们扩建了严务水厂,日供水能力由1.5万立方米提升到3万立方米,给全县农村自来水全覆盖提供坚实的保障。 ”今年62岁的庆云县水利局退休干部韦秀田回忆,为了尽快给群众安装上自来水,全局干部群众齐上阵,每天紧盯一线,最忙的时候工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干劲儿十足。“当年我们就完成了77个村的安装任务,让5万余群众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基本实现了‘有水喝’。 ”韦秀田说。

2008年,我市又在山东省第一个提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解决农村“喝好水”的问题,提出5年内使80%的农村群众用上和城市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为把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把城乡供水一体化列入对各县市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但是受投资规模限制,建设进度缓慢,到2010年底,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仅38%。”德州市水利局农村供水处主任孙洪坤介绍,201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规模化发展,整建制推进”的工作思路,把让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实现饮水安全的最高目标,时间节点也比国家计划提前2年。

以此为起点,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入大投入、大建设的“快车道”。仅2012年一年,就有136万农村人口饮用上自来水,占全省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庆云、宁津、平原等9个县市区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013年,集中财力对禹城、临邑、武城3县市进行突破,又解决了100万人的饮水问题。至此,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也标志着德州完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城乡统筹解决农村百姓饮水安全问题的地级市。

“面的覆盖”转向“质的提升”

虽然德州完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但部分地区自来水工程还是以深层地下水为水源,水源含氟量高,即使安装了降氟设施,水质仍然难以保障。对照国家2006年发布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已建工程远远达不到新标准的要求。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市委、市政府把工作重点由“面的覆盖”转向“质的提升”,作出了“兴建平原水库,置换地下水源,确保饮水安全”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每个县建设2座千万方水库的目标。同时,从加强水源地保护、规范水厂管理、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建立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管控体系。“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建成平原水库21座,基本每个县市都有2座千万方水库,水库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铺设集中供水管网5.4万公里。 ”孙洪坤介绍,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已达到98%,400多万农民喝上了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打造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示范样板,我市将通过实施饮水水库联通工程,变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实现“两库两厂、水源互济”,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开展农村生活用水节水试点工作,科学制定用水阶梯水量和水价,研究探索奖补机制,今年率先在禹城、临邑、武城、平原4县市试点,明年全面铺开,通过市场、政府两手发力,促进农村节水。“今明两年,全市计划更新改造村内管网3466公里,改造村庄687个,彻底解决无供水设施村的通水和饮水安全、水质风险高等问题。 ”孙洪坤表示,还将提高供水服务水平,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各县市区供水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水质检测人员业务水平。创新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全市统一的供水管理服务云平台,提高农村供水智慧化、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对供水服务的满意度。

□本报记者石秀秀杨鸣宇本报通讯员王凡存吴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