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

 

躬是用心,对新闻要尊重和敬畏;

耕是用力,做新闻要勤奋和努力。

                               ----题记

自述

 

1985年,我15,初中毕业,辍学就教。先后在小学、初中、技工学校、济南职工科技大学夏津分校、夏津职业中专任教达15年,期间,完成了中专、专科的脱产、本科的函授学习,并考取聊城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偶然的机会,我结束教师生涯,加入到新成立的“夏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开始人生的“二次创业”。时逢赵克志任德州市委书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夏津民营活力顺势迸发,我也振臂为夏津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从此踏上新闻宣传之路。

初次涉足,却自诩敏于新闻,一个月后,第一篇稿件《夏津私企老板斥资建设俱乐部》见诸《大众日报》,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在《经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发稿200篇以上,《德州日报》头版头条每年超过10篇。在全市最早报道“宋楼现象”并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倡导成立了以“你的企业,我的事业”为宗旨的“夏津县民营企业家协会”,我任第一届秘书长。5年的勤恳付出,赢得了会员的信任支持,见证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滚滚洪流,也熟知了企业成长背后的艰辛与磨难。

天道酬勤,业道酬精。200410月,我被破格提拔到县广电局任副总编,20053月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又一次角色转变,又一份全新工作,从此以新闻为全职,写下了“躬耕新闻”的座右铭。

10年时间里,我有幸站在夏津发展的最前沿,与时代同频共振。先后采访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数次与新华社、中央台、山东台记者合作,谭晶、刘斌、董文华、蒋大为都被我们定格在画面里,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梅地亚新闻中心都留下我采访的足迹。《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德州电视台优秀通讯员。作品纪录片《我是怪车王》获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一等奖(2006)。先后担任山东省第五、六、七届电视艺术评奖委员会评委,两次被县委县政府特记个人嘉奖。201410月,获取首批德州文化英才。10年里,有付出,更有收获,有困惑更有进取,有融合更有主见,有沾沾自喜更有自愧不如。

十年

时光荏苒,转瞬十年。

进入广电,我读的第一本专业书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原主任孙玉胜的《十年》,他说“朝发夕至,路上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把俯视变为平视。这一直在启发我按着平民视角,说观众想说的话,做观众想看的电视节目。由此,我们在县级台较早创办了《民生面对面》。由开始的每周一期到现在的每周三期,至今累计播发860期,既获取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好栏目二等奖,又赢得了观众认可。

《新闻调查》在开播十周年时,把节目结集出版,封面上有一段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我也在想,十年时间去哪儿了?我做了多少可以存在记忆里的东西?十年之与生命很长,人生有几个十年;十年之与岁月很短,弹指半挥间。

当老师时,课程表排出来,半年内的哪个时间做什么都一目了然。干记者,都不知道下一分钟出现在哪里。十年里,每天都面对新的,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十年磨一剑,今年811日,全面反映夏津生态建设的长消息《扬长补短建设美丽乡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时长152秒,开创了夏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稿的先河。夏津手机台24小时点击量超过3万人。可谁又知道,一条稿子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的付出和扣人心弦的起伏。

史诗

我不怎么承认新闻是易碎品,有位传媒大家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既然是历史的草稿,就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既然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何不大气一些,像做史诗一样做新闻。

史是客观的、理性的,必须尊重服从,诗是主观的、感性的,必须饱含激情。用主观去认识客观,用感情去描绘理性,用激情去复述历史,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铺开夏津发展的画卷,也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史诗。这里风生水起、潮飞浪涌、激情迸发,每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都有记者密集的足迹。从两个“天字号工程”到“让党得民心,让民得实惠”,从吹响“美丽幸福新夏津”的进军号角到“突破银夏津,成就金梦想”的伟大实践。火热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素材的源泉,才使这没有尾声的画卷一幅幅展现在观众面前。两次党代会,十次“两会”,七届椹果文化采摘节,每次都是一场战役。3100分钟的新闻,几乎是对记者极限的挑战。但大家走在路上的神情是一样的,一门心思地前行前行,精力充沛,不知疲倦。而十年前新闻部的记者,已经全部奔赴新的岗位。

十年,也谱写了夏津广电发展的史诗。摄像机从模拟到数字,从最好的390到今天的蓝光,演播室从20平方到120平方,从固定背景到三维虚拟演播,资料存储从一片空白到媒资系统,从电视机到手机TV,作品、栏目也突破省市夺取全国奖项,夏津电视台的台标也多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

责任

中国有3个行业性节日,记者节是其中一个。给记者过节,是一份荣誉,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记者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无愧于这片热土,这方观众;记者该有怎样的节操,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记者该有怎样的担当,才能无愧于“无冕之王”,才能对住作品之上自己的名字?

有人说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但行走在这条不可逆转的路上,大家谦虚谨慎,苦苦求索,不讲条件,不遗余力,不为失误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因为大家知道,出个错别字是笑话,再大了就是事故。因此记者的辛苦并不在肩头13斤重的摄像机,不在早出晚归,而在于时时刻刻绷紧的那根弦,在于扛起的那份责任:不能出错。

有人说记者的光荣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但记者的辛苦只属于自己。这个月上稿再好,1号到了就全部归零。今年宣传成绩不错,元旦到了就从头再来。也许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里,我们没有一丝懈怠,半点马虎。

我们还有一份责任,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我们最早发现并报道充气男孩小传旺,让这个五脏六腑俱损的垂危孩子通过齐鲁电视台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救助,累计捐款近200万元,时任市委书记吴翠云给予批示。在我们的努力下,拐卖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折断的玉米得到补偿,贫困的女童返校上课,灾后的西瓜卖出高价......

时间

记者在乎时间,因为时间是新闻的生命,所以大家都在赶。当日新闻截稿时间是五点半,写稿、初审、录音、编辑、终审,两小时内必须完成,过去n年里,记者没有误过时间。

记者又不在乎时间,星期天、节假日,上下班时间调整,记者根本无动于衷。因为大家知道,无论几点上下班,当日新闻没有录制结束,记者就一定在演播室;会议没有结束,记者在会场;活动没有结束,记者在现场。8小时以外的时间也不属于个人,看中央、省、市新闻是每日必修课,5岁的孩子都懂得这个时间要把遥控器让给爸爸。

电视记者在浓缩时间、具化时间,把n长时间内发生的在几分几秒内表现出来,短新闻不能超过130秒,长新闻不能超过4分钟,这是规定。因此记者要思索、要判断、要取舍。在取舍上,我们有骄傲。

电视记者又在收藏时间,一部纪录片,要跟拍数月或者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记者要记忆、要积淀、要呈现。在记忆上,我们有突破。

 行走在苍茫大地,躬耕在新闻沃土,每天都面对新的,我愿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