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德州盒子灯

因层数多燃放效果丰富多彩而深受欢迎的焰火——

盛极一时的德州盒子灯

绘画中人们观赏燃放盒子灯的盛况

□马惠彬

德州盒子灯是德州民间传统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它盛行于清末民初至上世纪50年代,以色泽鲜艳、图案清晰、灯中有灯而著称于世。盒子灯的外形是个扁圆形的大纸盒子,燃放时,吊在高高的杆子上,会释放出绚丽多彩的各类图案,故得名盒子灯。燃放时,灯中套灯、层层燃放,最多可达15层之多,故又名“迭套灯”。它属于焰火的一种,即将火药点燃后,能显现出立体图案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多以丰收场景及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它制作精巧,内容丰富,情节连贯、变幻莫测,观灯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深受人们欢迎。

元宵节后燃放,由出资人决定燃放地点和层数

燃放盒子灯,一般每年都安排在正月二十左右举行。因为,正月十五前后除了接二连三的文艺节目就是看花灯,轮不上燃放盒子灯;再就是德州盒子灯深受周围各县百姓们的欢迎,春节前周围各县的人们就纷纷前来排队邀请花灯艺人春节后去燃放盒子灯,故德州城燃放的时间较晚一些。

那时,燃放盒子灯的活动,一般是由商会组织,由著名的大商户或比较富裕的街道出资。故燃放盒子灯的位置一般都设在距出资单位较近的地方。大多数在大寺广场、城隍庙路南的空地、二郎庙的曲家大院等地燃放。

一般燃放8层至15层,内容有丰收场景和民间故事

燃放盒子灯的消息提前几天就传开了。负责燃放的人员,提前一天就在选好的场地中心埋上一根八九米高的竖杆,为了安全,有时还要在竖杆的中下部固定上三根斜杆撑住。在竖杆的上半部吊着一根横杆,因它可上下活动也叫撅杆。在撅杆的细头挂上一只红灯笼,天黑后,将灯点燃把撅杆拉起,撅杆顶上的红灯笼所发出的光亮,就告诉人们要在这里放盒子灯了。

燃放的时辰一到,场子里首先开始放鞭炮。然后主持人宣布:今年的盒子灯,是由某某公司出资承办的,大家表示感谢。但盒子灯的内容,主持人一般不会全部告知观众,总会给人们留下几个惊喜。这时,撅杆上的红灯笼缓缓下降。艺人们换上了直径约1米、高约半米的扁圆形纸盒子。在缓缓升起的纸盒子的底部,拖着一根长长的、冒着火花的药芯子也同时升起,顿时喧嚣的人群就鸦雀无声了。

突然一声沉闷的响声后,空中闪出一片亮光,随即出现了一片“高粱地”,沉甸甸的红高粱穗,在参差不齐的、绿色高粱叶的衬托下,貌似在微风中左右摇摆,形象是那么逼真。正当人们陶醉于丰收喜悦之中时,高粱地里似乎刮起了一阵风,顿时亮光四起,场景中数只小鸟腾空而飞,下边数只公鸡胡乱跳跃、啄食。当一只巨大的公鸡出场后,它身后出现了一片红彤彤的背景,一阵火花闪过之后,天空黑了下来。这时只见高高挂着的大纸盒子下端那根芯子,依然冒着簌簌的火花,人们明白,第一幕结束了。紧接着的第二场是“葡萄架”。“高粱地”和“葡萄架”这两场,都是寓意连年丰收的场景,故每年艺人们都把它们作为开场戏。开场戏之后,每隔七八分钟就会燃放一层。遇到吉庆年景或有特殊邀请时,会燃放到15层,一般情况只是燃放8至10层。燃放的层数是由资金决定的,因层数越多技术难度越大,危险系数也越高,故收费也多。

盒子灯的场景图案,有祝福类的,如“天宫赐宝”“招财进宝”“天女散花”“百子祝寿”等;有孩子们喜爱的童话类,如“和尚变驴”“天鹅下蛋”“猪八戒背媳妇”等;有宣扬忠孝劝人做好事的故事,如“雷劈张继保”“岳母刺字”等。还有“大闹凤仪亭”这类故事,而德州特色的“炮打十二连城”,每年都作为压轴戏。

这些用灯火音响编制的故事图案,燃放时间有长有短、形象逼真,且多为喜剧。如“招财进宝”“天鹅下蛋”都会让人喜笑颜开;而“大闹凤仪亭”这类的故事场景,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喝酒说笑的情节,也有打仗吵架的情节,年轻人很喜欢。特别是“炮打十二连城”这一压轴戏最为精彩,故事说的是“靖难之役”时,在德州城北“十二连营”里发生的战斗情景,场景的图案中有人有马,有刀有枪,有炮有城,演出时,时而炮火连天、人仰马翻,时而飞沙走石、楼倒城塌。那些由灯火形成的精湛艺术造型和变幻的故事情节,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曾进京燃放,创新增加了新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市(现德城区)政府先后举办过多次灯会或焰火晚会。虽然,燃放盒子灯的次数有限,但艺人们在保留过去传统节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首先,开场戏由“高粱地”改成了光彩照人的巨幅文字图案。如红底黄字的“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这些巨幅文字图案在空中不仅光彩夺目,且如随风自由飘动,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欢欣鼓舞。燃放的图案故事,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铁树开花”“鲤鱼跳龙门”“九莲灯”“王大娘锯大缸”等民间传说,很受百姓欢迎。

上世纪50年代,德州盒子灯不仅去济南参加全省艺术比赛,而且还进京献过艺。195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德州盒子灯就入选进京表演。分别在首都的北海公园和颐和园为中央首长,以及应邀赴京的全国劳动模范、人民代表和首都观众,燃放了8层盒子灯。内容有三幕文字图案:“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等;五层场景图案有“九连灯”“葡萄架”“高粱地”“珍珠塔”“铁树开花”。燃放非常成功。

德州城最后一次燃放盒子灯是1959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节晚上,在原市展览馆西侧的空地上(现东方红旅馆处)燃放的。燃放的内容以文字图案为主,其中有“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一定要解放台湾”等。此后,德州盒子灯就沉寂了。

盒子灯由清宫中传出,德州人研制改进了技艺

德州盒子灯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它的设计独特、工艺精湛。制作过程中有画工、剪纸工、扎纸工、涂料工、火药工、焰火工、总装工等近20道工序,有一处配合不好都会影响其整体效果,甚至会出现危险。盒子灯是焰火家族中多种工艺综合性技能的集中体现。

据了解,清朝后期,德州城的老艺人许茂林扎制的盒子灯最出名;清末民初许炳武扎制的较多。

德州盒子灯据说来自清宫廷。乾隆时期宫内即有此物,那时最多可燃放4层。清末,该产品流出了皇宫,在北京街头售卖。有一年,德州城东门里的一位满族人买回来一个,他拆开后经过精心研究,制作出了第一个德州盒子灯,首次在东门里的小校场里燃放。也有人说,是民国初年由德州城驻军开始燃放的。

人们公认的是,上世纪20年代初,此技艺由东门里传到了税务街(今前进街)的郭家。郭家将盒子灯的技艺发扬光大,由4层到6屋、10层直至15层。每场燃放的内容一年比一年多。

1946年德州城解放前后,此技艺在税务街的郭家已传至第四代。四世传人郭春林(1908- 1956)、郭春田(1914-1971)兄弟俩在制作过程中,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严格用料、细心制作,并大胆改进革新,其制作工艺和技巧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这个时期,德州盒子灯从制作工艺和燃放场次均达到了历史顶峰。后来二位老艺人相继谢世,该技艺就失传了。

在此期间,据说新营街的杨姓人家,曾恢复过传统技艺。如原小营胡同的杨书亭,联合原德中街的李永江、孙邦升两位艺人,在德州城解放初期,研究制作和燃放了不少盒子灯。可惜的是,这些老艺人们也没有留下接班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