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逊志:仁心爱民 清白一生

乾隆年间担任临邑知县,嘉庆四年升任德州知州——

原逊志:仁心爱民 清白一生

□修广利 乔明德

原逊志,字孟修,又字可亭,陕西省蒲城县(今陕西省蒲城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考取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进士,候选知县。乾隆五十六年(1791)选贵州开泰县,后调山东临邑县,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乾隆六十年(1795)任临邑知县。嘉庆四年(1799)升德州知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办案明决诗文传诵

民国《德县志》记载,嘉庆五年(1800),德州城东某村中住有兄弟二人,哥哥病重,嫂子正在孕期。5月的一天,哥哥因病去世,弟弟为了侵占哥哥家产,花重金买通接生婆,商定若是嫂嫂生的是男孩,就立即设法将其杀害。不几天,嫂子果然生下男丁,接生婆堵住新生儿的嘴,告诉产妇生下的是个女孩并且是个死婴,而后让其弟弟把死婴埋掉。弟弟丧尽天良,将刚出生的侄子埋到村南土冈上,然后回到家中。出人意料的是,弟弟的恶行竟被哥哥养的两条义犬看到,两条义犬见弟弟离开后,便扒出了孩子,一条义犬卧在原地照顾着男婴,另一条义犬则跑去男婴的舅舅家狂吠挠门。男婴的舅舅见状,就跟着义犬来到了埋婴的地方。看到尚在抽搐的外甥,他赶快将其抱起,并送到妹妹的床头,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男婴的舅舅将妹妹母子拉回自己的家中照顾,并立即赶去知州衙门报了案。

原逊志接到报案后,马上带领仵作等人赶赴现场勘察询问,最终将男婴的叔叔和接生婆捉拿归案,依照当时的法律分别进行了判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恰有文人谢九锡(字纶斋,号云村)将其写成400字长诗《义犬行》,使故事流传于今。

原逊志在德州任职8年,以德化民,未尝用刑杖,路不拾遗,百姓不认识官吏,衙门内小路内长满蓬蒿。时人题其座右赞道:“一春有雨年应稔,三役无权夜不惊。”可作为原逊志执政的真实写照。

保护碑刻 传承文化

嘉庆二年(1797),有人在德州城北第三屯的河道内发现了高贞碑,众人用绳索将其拉于岸上,后再无人问津。嘉庆十一年(1806),山东督粮道孙星衍得到消息后,知道此地原是高氏墓地,此碑肯定价值不菲,便立刻叫上德州知州原逊志和督粮道库大使沈志水,赶到第三屯,后将碑移至州学棂星门内。孙星衍非常高兴,当即写下韵文一篇,刻于碑阴:“碑浮卫水兮,移之学宫。墓崩弛兮其人传。惟贵戚之尚德兮,曷借勋名之灿然。我无建树于兹土兮,独好古以穷年。愧岘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宁想乎碑前。”还写了一段跋语记录此事:“嘉庆丙寅(1806)岁,王孝廉保训告我,德州卫河第三屯出高贞碑。与知州原逊志、库大使沈志水移置学宫。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阳湖孙星衍撰书刊记。”高贞碑与高庆碑、高湛墓志合称“德州三高碑”。在北朝碑刻中,高贞碑是最著名的石刻之一,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点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北朝刻碑之所以为世人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碑刻虽大多出于无名氏之手,但在隶楷错变的过程中,在楷法尚未完全成熟的蜕变时期,争奇斗艳,呈现出各种风貌。此碑现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

正是由于原逊志和孙星衍对文化的情怀,也促使二人成为知心好友。原逊志经常身着布袍,脚穿方鞋巡行在德州的田野。民有疾苦,如切肌肤,必须千方百计予以解决。孙星衍赞叹道:“做官像原逊志这样,才能算是真的爱民。”

积劳成疾 卒于任所

嘉庆十四年(1809),原逊志积劳成疾,临终之际他对其子原赐泽说道:“我做官以来,自问没有大罪恶,也没有自己置办产业,也没有为子孙买官,每年不过是给家里数十两修补房屋,一身不敢枉费。今天以书生而死,其不是大幸吗!”最终卒于德州任所,德州百姓无不痛哭失声。他的儿子扶柩还乡时,仅有一棺和小车数辆而已。原逊志去世后,好友孙星衍为其撰写墓志铭。原逊志被祀德州名宦祠,其事迹载入《德州乡土志·政绩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