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健民与临邑抗日“学兵连”

□邓吉收

抗日战争初期,在鲁北临邑县境内,曾出现过一支抗日武装——临邑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学兵连”。说起“学兵连”的创建,齐健民功不可没。

日军占领临邑县城,他和他和同学暗中组织抗日武装

齐健民(1920-2002),原名齐金钧,临邑县恒源街道齐家村人。15岁考入临邑师范讲习所,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斗争。1942年在对日伪军作战中,两次负重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

1935年,他在临邑师范讲习所,多次聆听郑老师(郑竹桥,山东蓬莱人)的演讲,明白了“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这深深地激发了他对日寇的无比愤恨和强烈的爱国热忱。同时,郑老师还向他们介绍了鲁迅等人的进步著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南下的脚步越来越近,随之县城内商店关门,学校停课,同学们纷纷离校。一时间,整个县城笼罩在恐慌氛围之中。8月,日寇的飞机飞到临邑县城上空狂轰滥炸。10月初,日寇沿德州至济南公路,向临邑逼近,所到之处,抢劫掠夺,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临邑人民跌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寇在速战速决、尽快吞灭中国的勃勃野心驱使下,只顾疯狂入侵,占据大城市,控制交通要道,无力顾及广大农村和小城镇,这样一来,临邑境内一时成为既无自己的政府管理,又无充足日兵占据的“真空”地带。一时间,土匪四起,他们横行乡里,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本来已备受外患之苦,再加上土匪内乱之扰,群众生活可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面对外患内忧、满目疮痍的家乡,齐健民内心十分焦虑。1938年1月8日,他满怀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独自到县城观察动静。只见通往县城的各个要道路口,都有日本宪兵、“维持会”在把守,气氛十分紧张。

在县城南关,巧遇了师范同学马崇忠。国难当头之时,同学相见,心情格外激动,二人当即商定,先把师范的同学组织起来,然后再从长计议。于是,二人做出分工:齐健民负责串联城南同学,马崇忠负责其他地方,并约定30日在县城内北海子同学张玉珍家中碰头。张玉珍家三面环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其家中,十分隐蔽。

30日这天,齐健民和马崇忠先后来到张玉珍家中,就串联情况做了交流,共联系上十几个同学,大家都一致赞同建立学生武装,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同学们的昂扬斗志,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力量。为了有利于团结和号召同学们起来斗争,反复商讨后,暂将组织命名为“临邑青年学生救国会”,并决定尽快壮大队伍,加大力度串联其他学生和社会进步青年,同时定于2月底在张玉珍家中再相见。

2月底,已串联到30余人,为了巩固成果,需趁热打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抗日武装。于是,齐健民和马崇忠商议,去城北15华里的祥洼街村找马玉声同学。由马玉声牵线,面见民团“红枪会”的首领孙世荣,争取在孙世荣这块相对安全地方建立自己的武装营地。

成立“学兵连”,边军事训练,边发动群众

孙世荣,县城北祥洼街人。“七七事变”前,是临邑境内有较大影响的“红枪会”首领,有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参加了这个防匪防盗、保护村民生命财产的群众性组织,并且,孙世荣还掌握着一部分武装。在马玉声的引荐下,他俩很快见到了孙世荣,经过双方商讨,达成以下3项协议:一是学生武装名称为“临邑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学兵连”,简称“学兵连”;二是“学兵连”的武器弹药和食宿等,均由孙世荣解决。三是“学兵连”的营地,设在马玉声同学家后院。“学兵连”中的军官,由同学们推荐,由孙世荣部予以委任。

3月中旬,齐健民和马崇忠在城北朱家胡同村主持召开了学生代表会议。与会者20余人,代表60余位同学。会上,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了与孙世荣达成的三项协议,并确定3月25日开始集结。3月底,已有50余位同学(注册65人)到营地集结。学生自带的武器有:钢枪3支、大刀6把、红缨枪20杆、手榴弹18枚。他们分别住进马玉声家后院的北、西两间大屋子里,席地而坐,铺草而卧,虽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涨。经充分酝酿讨论后,一致推荐马崇忠任连长,马玉声、齐健民和丁尚泰,分别任一、二、三排排长,张玉珍任文书,赵长刚担任宣传工作。孙世荣对以上任命下达了委任状。

“学兵连”成立后,孙世荣派来一位军事教官,教“学兵连”战士们出操和射击。此人原是东北军的一名小军官,虽然他对抗日救国一直是持悲观态度,但丝毫未动摇战士们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战士们除每天参加操练和射击外,积极创作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漫画,书写宣传革命标语传单。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到周围村庄,召集群众,用自编自导、喜闻乐见的各种表演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道理。

按协议约定,孙世荣应负责解决“学兵连”的武器,可孙世荣却迟迟不配发枪支弹药,没有武器,抗日从何谈起?而孙世荣整天在家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少过问抗日救国之事。“学兵连”的战士们对此大失所望,一时间人心涣散。有的想及早离开,有的想再观望一下,有的时离时归。“学兵连”面临严峻的考验。

找到了共产党,“学兵连”到乐陵加入了八路军

1938年6月,抗敌后援战地动员委员会的3位成员张海兰、张继孟、张树铭,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主任刘刚平等人,陆续来到“学兵连”。他们带来了八路军来到乐陵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消息。“学兵连”的战士们群情振奋,激动万分。齐健民和马崇忠等人趁机商议决定,由齐健民带几名战士先去乐陵探明情况,马崇忠暂留下来,稳住大家情绪。7月中旬,齐健民与8名战士和社会青年出发去乐陵,一路上日夜兼程,多次与土匪周旋,先后经过商河、德平,到达乐陵。他们受到八路军的热情接待,当即表示,先去冀鲁边军政干校学习,学好本领杀鬼子。齐健民又立即给马崇忠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八路军目前正在打盐山,暂不能率军队去临邑,请接信后马上组织“学兵连”陆续来乐陵,勿失良机。

马崇忠接到信件后,立即组织“学兵连”的其他战士,分期分批地奔赴乐陵。

齐健民进入干校不久,又通过考试被延安抗大录取。

临邑抗日“学兵连”,虽然只存在了半年左右,但它的创建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聚集和输送了新生力量。凡从“学兵连”投入到乐陵军政干校的,毕业后,都为新中国的诞生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血染疆场,为国捐躯,如马忠恕、代连英等;有的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仍肩负重任,尽职守责,如两次担任中共临邑县委书记的马崇忠(后改名马冲)等。“学兵连”的短暂历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无往而不胜!

抗日战争期间,齐健民历任冀鲁豫军分区基干团三营副教导员、聊城聊堂情报站站长、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刘邓大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教导队大队长、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军司令部军训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南军区军训科科长、四川省军区茂县军分区副参谋长等职,后担任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处处长兼四川省乒协主席。1983年离休。著有回忆录《金戈铁马坦荡一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