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人民节衣缩食:碾磨一齐转 米面送前线

冀鲁边区人民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保证子弟兵吃饱穿暖——

碾磨一齐转 米面送前线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行进中的拥军支前队伍(资料图)

所有战争中,后勤供应是保障战争胜利的生命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百万雄师,人要吃饭穿衣,马要吃草吃料,重型武器要车载马拉。

在淮海战役的那些日日夜夜里,渤海行署粮食局副局长、第二专署粮食局局长王工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粮食部农村购销局副局长,1988年7月病逝)是最忙碌的人之一。

渤海区接到任务:向淮海前线解放军供应4000万公斤米面,18天内运到齐河县境内桑梓店火车站,一律用装25公斤的小口袋(原来用装50公斤的口袋、100公斤的麻袋)。渤海区将征粮任务下达给二专署,由王工一具体负责落实。

王工一1939年2月弃教参加商河县抗日县大队,1942年任冀鲁边第二专署粮秣科科长。这期间,他试行党政军干部外出工作吃饭报销采用三联单和粮票制,在冀鲁边区推广,受到二地委的嘉奖。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期间,他负责从二专署所辖县筹粮,分两路每天船运50万公斤左右的粮食渡黄河,再运往鲁中等地,持续7个月,保证了战争需要。

王工一这次接受任务的那天上午,行署接连三次派人来传达新要求。王工一深感事关大局,他一面通知各县粮食局长立即前来开会,一面想,一面算:

4000万公斤,米面各半。2000万公斤小米,按一盘石碾一天碾100公斤算,需要20万盘石碾。碾一天得用两个人,计40万人次,一天一头牲口,计20万头次。

2000万公斤面粉,一天一人一头牲口磨50公斤,计需40万人次,牲口40万头次。

米面袋用布,装25公斤的面袋,一条用一米布,4000万公斤需用160万米布,折合480万市尺。按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一人一年用10尺布计算,等于一个24万人口县一年的用布量,能不能拿出这些?

缝面袋的人工,一人一天缝50条,计需要3.2万人次。

运输所需人力和畜力,4000万公斤从粮库取到各村加工,一辆木轮大车拉300公斤,需要13.3万多车次,一辆大车配三头(匹)牲口、两个人计算,计需牲口40万头次,需人力26万多人次。

将4000万公斤米面送到桑梓店,二专署所辖10个县平均按两天来回一趟计算,计需26.6万车次,一车三畜,计80万头次(按一天一次计),一车二人计50万个人工。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多么宏大的人民支前场面!任务艰巨复杂又非常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王工一向王其元专员作了具体汇报,他最担心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不能动员这样多的人力、畜力、物力,特别是有没有这么多石碾。王其元听后果断地说:“能完成,我叫地委下通知,叫各级党委保证完成。”

二专署旋即给所辖陵县、禹城、临邑、商河等10县下达任务,指示各县:县长担任运粮指挥,排除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不可借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沿途设立民工站,及时补给草料;开展群众性的运输支前工作。

时间就是生命!

那是个黑白同一的18天!

王工一周全考虑和安排运粮工作,划出齐河以外9个县通往桑梓店车站的运输路线,各县境内路线由各县负责,避免车队往返走对头造成挤车耽误时间,踏轧农田。运粮由以前一个县一个车队统一办手续、集合统一行动,改为几辆车一个小队,一个手续,装完即走,直达粮点,节省了办手续、等装车和几次集合的时间。并且,在米面袋印上各县的名字,运到前方如发生问题,由县里负责,使之都有责任心。

听吧,村村寨寨“咯吱吱,碾儿响,家家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运的运来装的装,为了前方打胜仗,人人出力理应当”;“一串小车一条龙,吱悠吱悠向前游,一天走不断,一眼望不到头”;“碾磨一齐转,米面送前线,打倒蒋介石,粮食是子弹。”

看吧,通往桑梓店车站两条相隔六七里的主路上,车水马龙,鞭子脆响,人欢马叫,车队过去留下一道道车辙,洋溢着一派运粮的紧张热烈气氛。

临邑县狮杜区吕寨村妇女委员刘尚兰,白天碾米,晚上缝制面袋,双线缝双行,袋口上打结,面袋结结实实,成为区里的典型示范。八里区前庞庄庞大娘送两个儿子参军,村里没安排她碾米任务,但她还是把家里仅有的75公斤谷子碾成米送到粮站,倒下就走,连秤也不过。她说:“支前人人有责,哪分你的我的,运到前线叫同志们吃饱好打胜仗。”

石碾不足的问题果真发生了,但它难不住富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村民们把两枚大铜钱垫在磨脐上,像磨面一样地推磨,居然把谷子“磨”成了小米。各村如法炮制,形同增加了千万盘石碾。

供给米面任务如期完成。35年后,王工一谈起这次运粮,十分感慨地说:“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八路军、解放军的后勤部是千千万万闹翻身求解放的农民哪!”

人民永远站在正义战争一边。

乐陵县(现为市)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多贡献一尺布、一斤粮、一双鞋,就是向蒋匪帮多射一颗子弹。”1946年9月中旬,全县开展交公粮竞赛,5天交齐田赋,千辆大车将粮食运往前线。鲁南战役消息传来,全县工商界献金折合220万元,城关区一次献金折合770万元。杨盘区88个村的妇女,从春节到元宵节,突击做军鞋1500双。

同年春天,华东局和鲁西、鲁中区党委部分机关,渤海第一军分区后勤机关和兵工厂、被服厂、接兵站,华东荣军总校及下属分校20多个单位,皖北和苏北等地新四军伤残军人,莱芜战役撤下来的荣残军人和山东省参议长范明枢先生等,共计13万多人转移到乐陵,时有33万人口的乐陵县承担了这些人的食宿、护理和安全保卫等任务。

1947年6月3日,县支前指挥部接到渤海一分区总指挥部代电:乐陵急速筹集白面5万公斤、猪肉4000公斤、芝麻3500公斤、粉条0.65万公斤、萝卜0.6万公斤,于6月7日黄昏前送到沧县黄官屯。支前指挥部紧急动员,160辆大车将物资如期送到。同时奉命组织4个基干民兵连540人,人手一枪,随军征战。同年,住在乐陵城西潘家的渤海一军分区被服厂,接受了7万套军服、8万双军鞋的承做任务,支前指挥部抽调40多名村干部为该厂服务4个多月,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乐陵县共有1.35万多名青壮年入伍参战,出动民工、民兵3万多人支前。其中担架队、运粮队、小车队、马车队、挑夫等2.3万多人,大车3600辆,担架8730多副,加工军粮2500万公斤,做军衣15.5万件、军鞋19.16万双、米袋2万多条,绣慰问袋5000个、烟荷包3000个,献款400多万元(法币),870多名优秀儿女壮烈牺牲。

冀鲁边区人民“反蒋、保田、保饭碗”,“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保证子弟兵吃饱穿暖!”他们自己节衣缩食,勒紧腰带,不惜吃糠咽菜,源源不断地把一批批粮食、棉衣棉被、油、肉、菜、柴运往前线。还开展献金献物支援前线活动,无数老年人献出自己积存多年的“箱子底”,刚结婚的新媳妇献出自己的“私房钱”,许多人把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元宝、银元等物捐献出来。工商业联合会发动业内人员集资献金。儿童团员们拾粪、砍草、捡麦穗攒钱买日记本、毛巾等慰问解放军。干部、职员普遍捐献了菜金和津贴费……冀鲁边区这片英雄大地上,到处是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动人场景。

“国民党,输定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