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德州区域中心城市变迁

□梁国楹

早在夏朝有鬲氏时代,今德城区抬头寺镇武庄一带就建有有鬲氏之国,春秋时齐在有鬲氏故址筑鬲邑城,汉代平原郡鬲县以此为县治,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在此修建土城,北齐天保七年(556)鬲县并入安德县后,“有鬲故城”逐渐荒废。广川县重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隋唐之际,因为永济渠的影响,广川县治在最初230年的时间里尚不固定,经历了时而在运河东岸时而在运河西岸,东西摇摆不定的状态,最终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才固定在了运河东岸明清德州城的位置(今德城)。

对此,《旧唐书·地理志》说的还是比较清楚的:“长河,汉广川县,属信都国,后废。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今治是也。寻改为长河县,为水所坏。元和四年十月,移就白桥,于永济河西岸置县,东去故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东小胡城。”也是就是说,长河,最初是西汉信都国下属的一个县,魏晋北朝时期因为战乱造成的人口流亡而省废了。隋初重新设置的长河县治,在汉代广川县治(西汉广川县治在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以东八十里处。初名为广川县,仁寿元年(601),因为避太子(杨广)讳,而改名为长河县。元和四年(809),因广川县城被大水所毁,县治遂迁移到了永济渠西岸的白桥,距离长河故城十三里。元和十年(815),又在永济渠东岸设置小壶城(“小胡城”有两种记载:清乾隆《山东通志》认为是唐初窦建德部将王小胡所建;清乾隆《德州志》认为是唐代德州观察使王士真之子王承宗所建)并将县治移至与此,即今德城区位置。

乾隆《德州志》曰:“广川有六,惟隋广川是今州地”。开皇六年(586),改安德县名为安乐县(今陵城),在鬲县故址以西则另立绎幕县,后因绎幕县距离安乐太近而并入安乐。但是,安乐迤西去蓧县、安陵、枣强、历亭、漳南又较远,于是在旧汉广川县以东八十里、安乐县西北五十里置新广川县,县治为“方山店”(今德城区曹村一带)。明清时期,德州城东有傅家寺,寺西有一方形高地,名“方山”,冬天雪后望之,宛如雪山,这就是长河故城,也是“德州十景诗”《方山暮雪》的第一景:“数仭烟云隔市哗,纷纷薄暮散银砂。岩崖无处不堆玉,草木扶风尽放花。抱子玄猿浑失洞,负薪野老欲迷家。诗翁吟赏登高处,一片水壶绝点暇。”(嘉靖《德州志》卷三《杂著志·诗》)那么,《旧唐书·地理志》所言“白桥”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目前已难以确定。《续山东考古录》曰:“唐长河县西城在卫河西岸,元和四年徙。”《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白桥,在直隶故城南,跨永济渠,即唐长河县治”(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隋唐时期,长河县尽管只是一个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它的设立却标志着德州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一方面,由于大运河的孕育和滋养,今德州市区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汇通南北、物资丰饶、人气旺盛的新兴城镇,进而成为新的县治所在地。另一方面,这里“川陆经途,转输津口,州在南北间,实必争之所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一《山东二》),逐渐成为华北水陆交通要道与包括漕运仓储在内的重要货物转输要津,占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而为明清时期德州行政中心的变迁和德州城市的全面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