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运河大堤是怎样建成的

马惠彬

德州城西的南运河岸边,原本没有今天这样的“大堤”。今天的运河大堤,是德州解放以后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修的。

大运河成了“地上河”

到德州城解放时,运河岸边,特别是河东有码头的岸边,有诸多的商店、住户以及机关、工厂等,他们的门口都面对着运河,上下船、装卸货物、与船民做生意等都很方便。可每到秋季,运河闹大水时,也会满溢到河堤上来,给他们带来损失。

据老人们说,如遇到运河闹大水时,人们就会在岸边打一道临时土堤(埝),大水过后,临时的土堤就自动消失了(不过也有保存下来的,如现今月河村东那道临河的堤坝,至今还保留着)。临时筑堤用的土哪里去了?谁也回答不上来。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个人私用了点外,多数都推到河里去了。

长年累月,德州城西这段运河就从“地下河”,逐步变成了“半地下河”,到德州城解放时,它几乎就成“地上河”了,一闹洪水就会溢出来,造成水灾。清朝及民国年间,人们只利用运河,没有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故每年都筑临时堤,致使运河河床越来越高。

德州解放以前,这段运河堤身低矮单薄,好多地方没有大堤,故抗洪能力极低,稍大点的洪水就会决堤成灾,经常危害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党和政府治理运河

1946年德州城解放后,德州市人民政府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的精神,在运河闹大水的秋季,动员全体居民以“出夫”的方式,在关键的部位筑上一道较坚固的一米高一米宽的固定小河堤。

1949年5月-6月,山东渤海行署组织南皮、吴桥、东光、德县1.5万名民工,对南运河大堤加固了55.6公里,护险81处计9.9公里,共完成土方46.4万立方米,用工36.3万工日。

1949年9月,南运河河务局成立后,马上对南运河、卫运河、漳河进行实地勘察,结合历史资料,经认真分析研究,于1950年确定了治理南运河的方针:即“择要修整堤埝,疏浚整理下游河道及减河,坚决废除民埝,以备汛期起到蓄水作用”。

1950年-1954年和1958年,山东、河北两省又分别对南运河进行了局部复堤和险工护岸工程。经过以上的工作,将运河大堤修好后,1963年特大洪水时,该大堤虽有险情,但没发生任何问题,经受住了考验。

1971年春,德州市又组织了2450名民工,对南运河两岸进行了培堤、加厚、加高。

1984年秋,又对自胜利桥至文革桥的运河东岸进行了培土、加高、加宽、砌石护坡,完成土方3.57万立方米,砌石9800立方米。经这这两次较大的维护,不仅使德城区段运河大堤有了绝对的安全度,还保持了河道的原始形态。

大堤建设“顺河且部分取直”

从以上可看出,现在的运河大堤是德州解放后,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修的。

因当时在筑堤时,德州城段采取了“顺河且部分取直”的措施,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大堤——河东,从胜利桥到北厂,几乎都是顺河而筑的大堤,使原来河堤上的商铺、民房和机关的门都被堵死了;河西,从代官屯到河西小庄这段就是直的,它将部分工厂、村落(如造船厂、许家摆渡口,杨家圈村等)留到了大堤里面。

因此,从胜利桥东到北厂几乎就看不到原来的模样了,可在河西就留下了诸多原来模样的河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