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几个因皇帝而得名的村镇

陈仲魁

武城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厚。仅以地域文化为例,其村庄的得名,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其中,有不少村庄的原始得名源自封建皇帝。

赵匡胤曾在甲马营下马巡营

甲马营东为“新甲路”(新城至甲马营)终点,西傍“卫运河”大堤;现为1247人构成的多姓大村,是一个千年古村。

它曾名“下马营”。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帝位时,为平定天下,曾领兵到过此地,并在这里下过马、巡过营,遂赐名为“下马营”。明朝弘治年间进士、南京(留都)户部尚书李廷相,在走水路途经“甲马营”时,曾写下一首《过甲马营有感》:“甲马营中秋气高,赵家南渡火光销。桓曹只解窥神器,天子元来自有谣。”这说明,那时即有“甲马营”的村名了。

另传,康熙皇帝下江南时,由水路曾路过此地。当问及此地叫何名时,被告知名“下马营”。康熙帝颇感不祥,遂赐名“甲马营”。此说与李廷相诗中的朝代明显不符。甲马营更名的时间,当在明弘治朝之前,或更早些,之后历代沿袭其名,迄今未变。时至1973年,因“卫运河”拓宽,该村遂南迁300米,现为重建后新村、新址。

该村由于西傍大运河,在历史上堪称武城县的名镇、重镇。不仅是武城县府衙三署之“巡检司”“漕递所”“水驿”的驻地,而且还有重兵驻守,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原恩县的四女寺,由县丞亲率县衙各司、所等部门坐阵,史称“恩县二衙”。

这里拥有多处古迹遗存。汉代的“东阳县遗址”、明代的“甲马营堡子城”(军营)、无名古墓“娘娘坟”、清代的“牛蹄窝石闸”。明清时期,这里有“武城(前)八景”之一的“桃园晓露”,以及《武城(后)八景》之一的“桃园春色”,可惜如今多已无存、难觅。

明宪宗封大祁庄人为“义官”

大祁庄是由1092人构成的大村,系因感念“皇恩”,并以村庄规模与姓氏相合而得。

在村史上,它先后曾有“孙家庄”“赵杨庄”“赵家林”“赵家行”“大祁庄”五个村名,前四个称谓,均源自移民来此立村的先后顺序和姓氏。现村名之得,则与明宪宗朱见深有关。

据该村《祁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孙家庄”。祁氏始祖于明初,自湖广铜鼓卫逃难至此,适值当时村中已有赵、杨两姓,遂在此处安家落户。传至其四世祖祁云,由于他善于理财,兴家有方,一方面垦荒种地,勤于耕作;另一方面兼做丝锦生意,不久便发了家,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明成化(宪宗年号)年间,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外出逃荒要饭者、病饿而死者无以数计,素以“积德行善、扶危救困”著称的祁云,不仅广设粥棚,而且捐银、捐粮赈济灾民,一时间官民齐赞,声名远扬。皇帝闻奏龙颜大悦,遂降旨册封祁云为“义官”。从此,祁氏繁衍愈盛。为感念“皇恩”,扬名后世,遂依村庄规模(一说比照村北之“祁庄”)、姓氏,更村名为“大祁庄”,沿用至今。

该村既是兴教立学的先行者,又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模范。早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二月,即创办了新型学校“区立大祁庄初级小学”一所;“地秧歌”,是他们至今仍保留的传统民间艺术,且历史悠久,闻名远近。其表演与扮相,颇具特色,独树一格。2007年10月,被列为武城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大祁庄属“付祁庄社区”,并为社区驻地。

“无名皇帝”赐名礼义庄

在武城县四女寺镇,有个村庄据传是明代的一位皇帝的“赐名”,也曾有过相关原始资料,但因历史的变故,其资料亦遗失殆尽。如今,却难以说清是哪位“皇帝”所赐。它,就是礼义庄。

该村是一个具有近2000年历史、人口众多的古村、大村,曾名“裸庄”,如今村名之得,现有两种说法:

其一,“钦差大臣”赐名说。清代,有位钦差大臣曾路过此地,嫌村名粗俗,又见村民颇知礼仪,遂赐名“礼义庄”。

其二,皇帝御赐说。相传,明朝遭遇灾荒之年,该村张氏之三世祖张福林,因曾为朝廷捐粮万担,赈济灾民,又苦读圣贤书,深蒙皇上恩典,被敕赠“员外郎”之职,赐“黄缎圣旨”一卷,《功厚宗德》牌匾一块,并恩赐村名为“礼义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上述御赐之物,连同原始的《李氏家谱》尽皆遗失,致使后世无人能说清到底是哪位皇帝赐名了。

笔者以为,前一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难以令人信服;而后一种说法则据人据事,有根有据。

民国九年(1920年)一月、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和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月,该村曾相继创办了新型学校三所。这在当时村办小学中,实属罕有。该村还有明代时期的“古建遗址”一处,2010年11月16日被武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礼义庄”人口剧增,便在原村名不变的前提下,遂以各自居所方位,析一为三。位居于“东”者,名“东礼义庄”,简称“礼东”;位居于“中”者,名“中礼义庄”,简称“礼中”;位居于“西”者,名“西礼义庄”,简称“礼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