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年的德州振河阁

1917年德州西城墙上的振河阁

□马惠彬

明万历四十年(1612),历经210余年的德州城墙局部损坏,济南同知、德州知州孙森主持维修德州城,朝廷为此拨五万银锭。孙森用时三年,对整个城墙进行了维护,重修了敌楼、戍舍,在城墙的东南角上建了座雁塔(题名塔),在小西门南约100米处城墙上建了座观景的振河阁。同时将原来的定边门(大西门)改成了聚秀门。

振河阁砖木结构,两层方形,由阁内底层登木梯可达顶层

1935年版《德县志》记载:“运河在本县城西,昔自上码头北行,迳大西门外快水口折而西北,绕皇殿又折而东至回龙坝”。当时,大运河在没改道前,从城西南的上码头(现胜利桥)拐向东北,在靠近德州城大西门外“快水口”时折向西北,到现桥口街西南的皇殿遗址处,向东直接流向“回龙坝”。而当时的振河阁,就建在离“回龙坝”约30米的城墙顶上。诗人田同之登临振河阁后曾写下“阁中思渺渺,阁下水沄沄”的诗句。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振河阁“飞楼翼然,俯瞰卫水”。它砖木结构,两层方形,斗拱重檐,筒瓦方攒尖顶,小巧玲珑,挺拔秀美。四周环廊,廊边有木栏相绕。由阁内底层登木梯可达顶层。顶层设有茶座,故阁楼上不时地飞出优雅的古乐之声。振河阁之气派,在德州周围百里之内独一无二。从此,振河阁便成了德州城著名的景点。

站在振河阁高高的环廊上,手扶木栏杆遥看城里,那错落有致的街道两旁,店铺、客栈、饭店鳞次栉比,小商小贩叫卖不止,白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夜晚万家灯火星星点点。俯瞰城西,“回龙坝”处大运河里咆哮的河水,亲吻着的石壁,漾起细碎的浪花;广宁桥南侧的“九达天衢”牌坊巍峨壮观;稍远处紧紧相连的广安桥和广川浮桥处人流如织、车来车往;还有那古朴典雅的小锅市清真寺、弯如月亮的德州月河。小西门顶上的关帝庙、银瓦寺里的银色的大殿以及将军庙、河神庙、文庙、董子读书台、米市清真寺等,千姿百态的诸多古建筑群尽收眼底。大运河上,条条运粮船、片片白帆影、声声船工号子,真的是百舸争流、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缓缓向德州城驶来,有的停船上岸休憩,有的驾船离城西去。那真是“漕粮船挤、游人如织”。程先贞在其《秋日登州城西楼》里这样写道:“城尖飘缈挂飞楼,极目天涯一望收。”清朝江南才子诗人李雯登临此处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诗句: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水卫神井。故乡粳稻参差发,为想来年春草生。诸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纷登阁赏景、提笔赋诗,为德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

传说董其昌题写了振河阁、振海阁两个阁名,为知州孙森解了围

振河阁,时至今日仍有人称其为“振海阁”。这里面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

当年,孙森动工在西城墙上修建观景阁,得到了广大百姓和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们的赞扬和吹捧。孙森有点飘飘然,便得意洋洋地将此阁楼命名为“振海阁”。这时,翰林院编修、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被朝廷贬职,乘船回老家路过德州城,正巧住在好友程绍家中,于是孙森就请董其昌为阁楼题写匾额。董其昌一听“振海阁”之名,心里就是一震:海是龙王居住之地,此阁名有犯上之虞,但他觉得自己正是被朝廷贬黜之时,当面提出来不合时宜,只好按着孙森的要求写了匾额。事后,他对程绍说,如果有人参奏,知州孙森有掉脑袋的危险。因董其昌就要离开德州回原籍了,二人商量,由董其昌又写了块“镇河阁”的匾额,放在程绍家中以备急用。

再说,名阁上挂上了名家写的匾额,那真是锦上添花,一时“振海阁”上人流不断,整天熙熙攘攘,人们登楼观景、欣赏名匾好不热闹。果然不到半年,孙森就遭到了朝中官员的参奏,这时孙森才恍然大悟,可为时已晚。程绍听闻此消息后,急忙赶到州衙,对孙森说了董其昌事先写好了备用之匾的事。惊恐不安的孙森听后感激涕零,当晚就差人偷偷地将匾额换了下来。朝廷派来的人来德州复查此事时,所见匾额上正是“振河阁”,而且,匾额又确实是董其昌先生亲笔所书,董其昌近期又没来过德州,遂回去禀告朝廷,知州孙森遂躲过了此劫。

运河西移后振河阁盛景不再;日寇进攻德州时将其炸成废墟

清乾隆《德州志》记载:“自明以至于今,西移者四……雍正十二年,绕小西关西开引河,而慈氏寺、颂德亭皆出河东,三西徙也;乾隆二十八年,绕上码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四西徙也。四经西徙,皆为护城而设。”清朝,为了保证运河漕运的正常进行,保护德州城的安全,分两次将德州城西靠近城池的那段“W”形的河道西移挑直,使德州城西的河道呈现了现在较直的模样。

大运河的改道西移,对漕运的畅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原来城边靠运河而兴盛的诸多景点,却因此而丧失了原来的靓丽。城墙上振河阁的观景功能逐渐淡化,往昔的盛景不再。清朝诗人刘友田在《登振河阁感怀》的诗中,写出了它衰败的可怜景象:层檐飞阁临无地,独蹑危梯百感生。剑冢一堆荒草合,连城十二野云平。风传画角秋呜咽,霜落长河水独清。只向夕阳搔短鬓,青袍辜负鲁儒名。

民国时期,振河阁已成了危楼阁,门口被人用砖挡了起来。可惜的是,当年董其昌先生题写的那块牌匾不知何时也下落不明了。

1937年10月初,日寇进攻德州城时在小西门一带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便派出了八架飞机,轮番对小西门和北门一带进行狂轰滥炸,振河阁被炸成了一堆瓦砾。

上世纪50年代初,遗址处还留有方形亭阁的残根断壁。残迹大约有5米见方,高约两米左右。1959年,市政府规划建设迎宾路,振河阁遗址成为迎宾路的一部分,其位置约在原德州方向机厂大门口外迎宾路的东半部一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