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

吕宏伟

近日,我市杨树耀夫妇无偿捐赠予德州市博物馆一方刻有“北洋”二字的石刻。此碑刻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于德州铁路宿舍,今新港后街以北,商贸大道以东。据史料记载,这一带曾是德县兵工厂的所在地,其前身为“北洋机器制造局”。这“北洋”二字,应是“北洋机器制造局”的石刻残字。

“北洋机器制造局”是如何建在德州的?它的具体位置又在哪里呢?

两年时间建起大型兵工厂

晚清“洋务运动”中,崇厚于1867年在天津创办了“军火机器总局”,后经李鸿章整顿扩建,1870年改名为“天津机器制造局”,1896年又更名为“北洋机器局”,因设在天津,所以史上简称为“津局”。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津局”毁于战火。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因德州交通便利,劳力丰富,又是京津门户,在这里重建了北洋机器制造局,为区别于“津局”,人们习惯将德州的北洋机器制造局称为“德局”。

据民国版《德县志·舆地志》“纪事”条目下:“北洋机器制造局建于西城外上码头迤北”,同书“工厂”条目下记载:“兵工厂,在大西门外上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建筑。规模伟大,占地七百余亩”。而袁世凯在光绪三十三年咨民政部的电讯(下称“咨文”)记载:“二十八年秋间……旋经勘定西南城外花园地方,形势高旷,地居旧淤河之西岸,濒临运河……购买民地五百三十余亩。其毗连花园东南一面,地名上码头……续将民房四十一户概行收买,并余地、空地共二十八亩有奇”。

通过“咨文”可知:“德局”从1902年秋天做准备,到1904年秋天试运行,用了仅仅两年时间,对于这样拥有十二间厂房和重型机器设备的大型兵工厂来说,其建设效率令人惊叹。

“德局”的具体方位

近年,天津有关学者发表了大英图书馆馆藏的珍贵资料,即1904年英国汤姆森上校参观“德局”后绘制的平面图纸。

通过图纸可以看出,“德局”整体呈楔形,西临运河,东面、南面是旧运河河道——这条河道从东、南两面环绕而行,往西接入运河,将整个机器局半包围起来,这也正符合“咨文”中所说的“形势高旷,地居旧淤河之西岸,濒临运河”的记载。兵工厂的东、南、西三界都已经确定,唯独北界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咨文”的记载,根据面积进行测算,得出长约为700米,因此南以旧河北岸为起点向北测量700米,定位在今三八西路附近。

将民国版《德县志》第一区分图、汤姆森绘制平面图和现在德州市区图合并,我们就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德局”的占地和位置情况:地处老德州城西南方约750米处,南起旧河道北岸,北至今三八西路附近,西靠运河,东至商贸大道以东,后又在局南购地建盖武库,总共626亩,因此《德县志》中所说“占地七百余亩”有所夸大。说到德州的上码头,我认为有“新上码头”和“旧上码头”之分,证据有三:

其一、根据民国《德县志》记载:“北洋机器制造局建于西城外上码头迤北”,迤北:意为向北方延伸,因此上码头应在兵工厂以南。

其二、根据“咨文”记载:兵工厂建在一个叫“花园”的地方,“其毗连花园东南一面,地名上码头”,又知上码头也是在厂区的东南面。

其三、民国《德县志》区域图中将今上码头村标注为“新上码头”,可见此处并非原址。

所以旧上码头肯定是“德局”南边的一部分,这样才符合《德县志》和“咨文”的逻辑。

津浦铁路落成后,为方便运输,分出一条小铁路直通兵工厂内,这样就形成了漕船运输加铁路运输两条干线并行的、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运河又能够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可谓一举两得。

从防御方面看,此地地势高旷,西有运河屏障,东、南两面又有旧河道环绕,易守难攻,可谓得天独厚。此外,据汤姆森图纸所绘,兵工厂四周夯筑土墙,东、北两面在土墙外又挖有壕沟。为方便与城市之间的来往,工厂主入口设在东门,门口设有桥跨过壕沟,建筑整体森严壁垒,重关击柝。此地集货物运输、工业用水、厂区防御三要素于一身,不得不说这块地选得真是无懈可击,可见选址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活。

(作者为德州市博物馆副馆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