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庄后街“石头架”揭秘

陈仲魁

武城县李家户镇,有一个1800余人口的大村——魏庄。就在该村后街中段路南,由“阎家胡同”向西,连接前后街的“官家胡同”向东,跨过两个胡同,则是一个陈姓所住的“半截胡同”(与前街不通)。

该胡同看似普普通通,却又非同寻常。就在胡同口两侧,曾留有两个“石头架”(东、西各一),可以说与其村名一样闻名遐迩。多少年来,但凡路过魏庄后街者,都要在此驻足打听、观赏一番。

“石头架”质地为青石(石灰石),截面约有1.2米见方,高约1米左右,顶部各有一个凹进很深的圆窝,底部被埋在土里。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人们大多说不明白。据历代老人们讲:此为陈氏祖上留下来的两个“旗杆座”。笔者于“孩提时代”,常与小伙伴们围着“石头架”玩耍,不时还会爬上去打闹、嬉戏。

“旗杆座”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立旗?又是何时,为何人、何事而立?笔者经多方考证,并查阅多种史料和两部《陈氏族谱》(长支),方拨开这一层层谜团。

原来,这两个“旗杆座”,是清咸丰年间所留。系因陈清源、陈清泰(太学生陈尧之孙,附贡生、晋封文林郎陈世镶之子)先后考中举人,并由东昌府在其故里为之“立旗”所遗的“石座”。后来,由于年代久远,再也不举行“挂旗仪式”了,人们渐渐把此事淡忘。然而,这两个“旗杆座”,却一直留在胡同口,直到1958年。从立旗之时起,至毁损之时止,屈指算来,它在魏庄后街,前后存在了107年。

“立旗”,既是清代对官吏的一种待遇,又是家族荣誉的象征。究其真正寓含,则是“独树一帜”之意,借以褒扬陈氏家族出类拔萃、卓而不群、人才辈出,昭示其屡受皇恩,理应深感“皇恩浩荡”;同时,激励其“为人臣子,职责所在”,当“励精图志,报效朝廷”。难怪光绪《恩县乡土志·氏族》中,将“魏庄陈氏”,列“房、崔、张、郭氏”之后,并列称为恩县“五大望族”,并称:“清源、清泰最著。”这就是之所以“立旗”的根本原因和用意。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官家胡同”在西边,又是为陈清源、陈清泰兄弟故里“立旗”,陈尧之子陈世镶、陈世钰、陈世锋三兄弟,按后来各自的居所方位,由西而东排列,理应也是上述顺序。依理“旗杆座”所放位置,无论如何应该靠西才对,那么为何会在其东隅的“半截胡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五世祖陈尧(享寿八十四岁)当时尚健在,“半截胡同”内的宅院为“老宅儿”,且为陈尧与季子陈世锋(八品,侯选主簿)的居所。设想,其嫡孙陈清源、陈清泰兄弟作为游宦,常年在异域他乡为官,在故里要为之“立旗”,岂有置“老宅”与“老爷子”于不顾,抛开此处而另选他址之理?故而“旗杆座”落在了该胡同口儿。

该胡同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就是在这个“老宅院”里,居然直接走出了一个贡生、四个太学生、三个邑庠生;一个正七品、一个正八品。单从“老宅院”门外立有四根石质“栓马桩”的排场来看,足见这里当年的辉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