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学成:成为志书泰斗的夏津知县

张明福李宏升

中国封建社会的许多地方官,往往不因其位而名传后世,而是因其艺、因其文,或因其道而为人所传扬。清代的夏津知县方学成,就因为在夏津任职期间,组织纂修了一部名志——乾隆《夏津县志》(亦称《夏津县志前编》),而为后世念念不忘。

清革积弊关注民生

方学成,字武工,一字履斋,号松台居士,安徽省旌德县华坦人。

雍正八年(公元1729年)冬,方学成到夏津县代理县令,他一到任就立即召集僚属,周谘利弊”“ 之后,下决心清查革除“积弊宿累”,立志在夏津做出一番事业来。

当时的京杭运河夏津段因“受漳、济、卫、汶之水”,经常泛滥成灾。每至夏、秋汛期,方学成“必亲躬河干,督率乡民,昼夜防护,风雨凌暴,淋漓被体弗惜”。次年,方学成正式被授任夏津知县。此后,他带头捐资,陆续修筑城池、学宫,并创建了收容鳏、寡、孤、贫的“普济堂”、“育婴堂”;在他的倡导下,城隍庙、社稷坛、山川坛、八蜡庙等古迹得以保全。

到乾隆七年离任前,方学成在夏津度过了12个年头。他为官“严以律己,不名一钱”“,莅任十余载,自奉俭约,依然寒素之风,身无长物”; “务以教养为先”,为政 尤“慎刑狱”,对待百姓“俨如家人父子”,使夏津这个本来既“疲”“瘠”“弹丸之地”“,岁时丰稔,又 的 日有起色”了。

精心编纂乾隆《夏津县志》

方学成代理夏津县知县后,认为清初修成的两部《夏津县志》和明嘉靖《夏津县志》,都有所不足。思考再三,方学成决定要在自己任内编出一部质量上乘的《夏津县志》来。

他组织了一个多达22人的修志班子,自任总裁,教谕梁大鲲任纂修,县儒学训导、管河主薄、巡检、典史皆罗织其中任职,并由14名廪生、庠生充当采辑。方学成提出了“勿遗、勿滥、勿隐、勿饰”的修志八字诀要求。在编纂过程中,方学成“薄书之暇,往来其间”,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夏津县志》同旧志相比,有不少独到之处。县志修成后,刊刻费用颇巨。方学成便向邑内绅士募捐,但只筹到所需费用的一半,他就慷慨解囊垫支。历时十六个月编纂成的志书25万字,于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刻印成六册,绵纸线装。1934年由时任县长谢锡文重为铅印,改称为《夏津县志前编》。民国所修县志称为《夏津县志续编》,声称“全遵方(方学成)志体例修志”。《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乾隆《夏津县志》给予高度评价。其著录说:《夏津县志》十卷(清乾隆六年刻本)。“知县方学成修……是志搜罗甚富,编纂亦佳。于旧志多所改正增益,纲目既备,记载亦详。每篇之前,冠以小序,议论考据,皆精当简明。是志修时,以明志太残,清志太略,因取二志采其长,而补其遗,书中尤注意于身会状况、民生疾苦,洵足为从政者之所本,岂只供征文考献已哉。”

刻苦钻研成方志泰斗

方学成在担任夏津知县期间致力于修志实践,并对方志理论颇有研究,在方志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他博学善文,从乾隆《夏津县志》中所收入的方学成的诗文来看,其可谓文白俱佳,功力颇深。方学成所具备的以上特质,为他主持编修《夏津县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他除主修《夏津县志》外,还修纂了安徽的《黄山志》、《宁国府志》和《旌德县志》。他在方志理论方面提出了地方志“资治、存史”功能,认为地方志有两种作用,一是记录“古今言行得失”,为现实政治服务,以求“补偏救弊”;二是令后人以昔为镜,为改革政治提供依据。由此看出,方学成以志辅政的目的是相当明确的,这也是使其成为中国方志学泰斗的根基所在。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出版的《地方志续修指南》一书,称他为“皖籍修志名家”,一点也不为过。

方学成的文学著作较多,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有《松华馆(室号)合集》13卷、《读黄合志》1卷、《华南先德述》一卷、《宛陵方氏著述八种》26卷等。他写的《石壁赋》和《旱涝吟》等长篇叙事诗,文采达到很高水平;他讴歌家乡山水风光,兼怀李白、胡瑗等文化名人来旌川游览的《游石壁次胡安定韵》古风诗,收录在清嘉庆《旌德县志》中,成为后人研究李白、胡瑗来旌德的考据之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