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疮痍的德州老城[北门]

张明福

明清德州老砖城的北城门,位于今天胜利街北端与青年路交叉处附近,文献记载其在德州砖城刚刚落成的时候叫“拱极门”。“拱极”的含义是群星朝向北极星,取天下都要以朝廷为中心之意,故好多人解释德州“拱极门”的含义是拱极北京城的意思。但德州建砖城是洪武年间,当时明王朝的国都则是今天的南京,明永乐迁都后才改成北京,到底德州城拱极的是南京还是北京就很难说清了。

弘治九年(1496),德州城守备胡翰创建北门城楼。

乾隆八年(1743)建瓮城、谯楼、门楼。北门的瓮城门也属扭头门,瓮城本来是坐南面北,而瓮城门却是东向。

北城门曾留下一张满目疮痍的民国时期照片,成为见证德州老城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随着解放后的城市建设,北城门于1961年被拆除,1964年循北城墙基修筑了现在的共青团路。

门外无“关”有“老海”

历史上的德州城大西门与小西门外有西关,南门外有南关,东门外有大小东关,但北门外却是没有北关。原因是北门外面对的是一片低洼地,地面要比城内低一米还多,老百姓俗称“老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清德州湿地,不太适合居住。“老海”里面有两个村庄分别是荣庄与北营,这里的百姓年年以种抗碱耐涝的农作物高粱为生。后来政府征用北营村土地建起苏禄国东王墓,成为德州城保留至今的名胜古迹。

德州北城门自明初建成后就一直形同虚设,很少开过。皇家粮仓迁到城里以后,要将城里官仓的漕粮运往北厂码头,本来走北门是最近的,但人们还是舍近求远,开辟了一条循大西门到小西门、小锅市之间的专门运粮大道。不过,北城门外也有一条东西便道,即出小西门,绕过城墙“靴子尖”处东行,过北门,到达城东门。

北城门不开启的民间说法是,德州城的北门犯“太岁”。“太岁”为道教神灵的尊称,是对应天地神煞的主宰。“太岁”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不可冒犯。只要冒犯了太岁,当官的会丢官,经商的会折本,甚至会有家人感情不和、朋友失信、严重者会带来血光之灾等。而德州城的北门竟冒犯了“太岁”,所以自修好后就不曾开启过。但实际情况是:“老海”区域无法修建道路,北门一带没有形成足够人流,这就成了北门不常开的真正原因。

门内曾布满熬制硝盐的作坊

熬制硝盐是明中期以来德州的一项重要手工产业,从事该项工作的都是城市贫民和无地农民。

他们将桥口街、小锅市、米市街附近土房下部冒出的碱土扫起来,把碱土装进带有漏斗的大锅里搅拌成粥状后慢慢加水,使土中的硝盐随水从底部渗出,名叫“淋硝水”;然后将淋出的硝水放入铁锅里熬煮,待硝水中的水分蒸发后,便得到人们所要的硝盐晶体。硝盐经过进一步加工,可生产出做豆腐用的盐卤和供制作烟花和火药的硝。

清代至民国之前,德州常年驻有外地收购硝盐制品的商人,他们将德州硝盐制品转运到外地谋利。

那时,城内外不少贫困户日常食用的就是这种利用碱土熬制出的硝盐。这种盐吃在嘴里发苦,但用其所腌制的咸菜却吃不出苦味,跟海盐所腌制的菜品无异。这种盐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但花钱少,又可自己生产,故在城北一带曾风靡一时。

留下一张满目疮痍的传世照片


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德州城留下来的照片很少,只有日伪时期的南城门、西城门与东南角城墙上的题名塔,以及北门与北城墙、火车站、德县县衙大门等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

其中北门与北城墙的这张照片,特别具有沧桑感,原有的砖包皮墙体,已经看不清砖的模样,从照片上看到的只是土墙,并且是坑坑洼洼、斑驳陆离。据86岁的冯良才先生辨认,城墙上面的砖尽管已碱得掉渣,看似土墙,实则是砖包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