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州抗战这些事你要知道

■编者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83年前卢沟桥上的清脆枪声,定格为一个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

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和未来。在“七七事变”83周年的今天,让我们通过资料重温德州抗战历史、缅怀民族英烈,一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德州晚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孙风超 通讯员 冯腾飞

全面抗战时期,德州军民对敌作战2000余次,毙、伤和俘虏日伪军5万余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德州所辖区域作为平原地区,对敌斗争之残酷、激烈和艰苦是罕见的。据不完全统计,仅牺牲在冀鲁边区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达到90余人、干部战士近万人,被杀害的群众10余万人,损失的财产更是难以数计。

1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撤出城市,迅速转入农村工作,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德州抗日武装主要包括: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乐陵黄夹起义军、乡农学校抗日武装、平禹抗日游击队、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恩县抗日游击队、齐河抗日游击队。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在中共津南工委的领导下,乐陵、宁津、庆云等县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提出“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枪出枪”的口号,发动群众抗日,向当地的联庄会和豪门富户征集枪支,筹建抗日武装。

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北广场宣告成立。大会推举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救国会下设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粮秣委员会、后方家属优抚委员会及锄奸部。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设立指挥部、政治部、供给处和卫生队。1937年12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为“国民革命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由邢仁甫任支队司令,王昭明为副司令。

2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八路军在当时形势下的任务: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纷纷挺进敌后,广泛发动、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当时,德州所辖区域内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主要有: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卫东地区抗日根据地,高、恩、夏、平、禹边区抗日根据地,齐、禹、茌边区抗日根据地。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冀鲁边区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南濒黄河,北到天津独流减河,是抗战初期山东6大战略区之一,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主要包括当时隶属于山东的乐陵、陵县、德平、阳信、商河、无棣、惠民、滨县、沾化、临邑、济阳等县及当时隶属于河北的盐山、东光、南皮、吴桥、新海(今河北省黄骅市)、宁津、庆云、沧县(东部)等24个县。

1938年6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奉命向冀鲁边区挺进,7月8日到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游击支队会师,完成了挺进冀鲁边区的任务。会师当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战略方针是:巩固津南,发展鲁北。

1938年9月27日,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县城,重新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边区的领导。部队整编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000人。

1944年1月,根据抗日斗争需要,山东分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鲁边区党委与清河区党委合并为渤海区党委;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成渤海军区。

3德州涌现的抗战英雄

抗战时期,德州军民奋起抗击,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他们前赴后继,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娃娃司令”萧华

1938年9月27日,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萧华率领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机关和部分干部组成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中心乐陵县城,时年22岁,被誉为“娃娃司令”。萧华领导指挥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大宗家战斗等著名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革命母亲”常大娘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出生于乐陵朱集镇刘玉亭村。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常大娘带领自己的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常大娘家成了冀鲁边区三地委和靖远县的机关驻地,常大娘带领一家人挖地道、养伤员、察敌情、送情报,为抗战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毛主席曾称赞常大娘:“大爱为国,革命母亲”。

鲁西北抗日“开路先锋”王克寇

王克寇原名王汝廉,后名王禄清、王汝清,著名抗日烈士,禹城县(现为市)人。“七七事变”后,改名克寇,以示抗日决心。曾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鲁南三大队政委等职,1944年5月,率部攻打东阿县牛角店敌据点时牺牲,年仅28岁。

“边区慈母”马振华

马振华是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曾任津南地委书记,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组织者、创建者之一。他为边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殚精竭虑,不辞辛劳,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1940年9月,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薛庄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敌特侦知。马振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烈士,1941年6月,经冀鲁边区党委批准,宁津县改为振华县,解放后恢复原名。

“抗日县长”牟宜之

牟宜之,山东日照人,1925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日照暴动。1938年,牟宜之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派往乐陵县任县长。他投身抗日洪流,成为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典范。牟宜之后出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一旅政治部主任,策动多股上千敌伪军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长,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并参与策动敌一八四师起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