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历史上的繁露书院

张明福

明清德州七处书院中,民办三处,官办四处,其中繁露书院属于驻守德州最高官府衙门督粮道独资创办,不仅办学正规存世时间较长,而且多位全国知名学者被聘来担任过山长。该书院一直保留到清朝末年,对德州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繁露书院的创建与废止

繁露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督粮道台汪汉倬建。址在今城内天衢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处的东南角处。民国《德县志·宦迹志》记载:“汪汉倬,歙县贡生,官山东督粮道。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繁露书院,延名师,设膏火,令生童肄业其中,一时文教丕振。”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则称:“繁露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督粮道汪公汉倬建,在城内东北隅奎楼前之左门南巷内,有号舍二十余间,肄业诸生所也。堂曰‘正谊’。沈维璥道台题额。其后为山长内宅,房十数间,二门。外为院役居,司启闭。监理书院,则两学师分任之”。

咸丰中,军务繁忙,书院逐渐荒废。督粮道台沈维璥“慨然于学,思欲一为整顿,因邀州人封明经兆桐董土木工,重修书院,费用皆出廉俸,复筹款加增膏火,捐备饭食”。

清末,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繁露书院于宣统元年(1909)被改为师范传习所。之后,因军阀混战,学校数度停顿,从1929年恢复后,学校教学基本稳定。据1935年统计,学校共有图书2900册,仪器18件,教具248件。体育器材10件。当时办学条件并不理想,房舍均为书院的旧房。虽然如此,学校为废私塾、兴学堂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37年日本人占领德县,学校停办。

多位文化名人担任山长

繁露书院建成后,汪汉倬就开始张罗聘任山长、监院,制订招生计划、教学章程等事务。仅乾隆十八年(1753)至五十八年(1793)间,见诸于史籍记载的繁露书院山长有十几位,其中韩锡胙、李文藻、周永年、张庆源四位均为全国知名学者。

韩锡胙 浙江青田人,于乾隆十五年(1750)到乾隆十八年(1753)担任禹城县知县,在此期间遭母忧,因无钱回老家安葬亡母并守制,只得将母亲灵柩寄托在禹城县城东的一户友人处。守制期间被汪汉倬聘来德州担任繁露书院山长。韩锡胙任德州繁露书院山长时间为: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长达四年。

李文藻 青州府益都县人,是德州宋弼担任济南泺源书院山长时期的学生,深得宋弼信赖。李文藻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但没有马上放官,被聘为德州繁露书院山长。

周永年 济南府历城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德州乡土志·封元豫》称:“历城周永年(书昌)主讲繁露书院,器重之(封大受)”。但不清楚具体时间。

张庆源 浙江秀水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与李文藻为同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德州知州王道亨为编纂《德州志》将其聘来担任主笔。完成编纂任务后,张庆源又被聘担任繁露书院山长。这期间,张庆源还和纪晓岚有了联系,把在德州听到的狐仙故事寄给纪晓岚,使纪晓岚很受感动。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七月,德州书院山长张庆源先生,把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邮寄给我。这和我在《滦阳消夏录》中记载某寡妇的故事相类似。我和张庆源先生并不相识,而张先生却把此事记录下来辗转邮寄给我,务必使它流传。张先生的志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把原文加以润色著录于此。”

弥足珍贵的四篇历史文献

繁露书院留下了宋弼代汪汉倬撰写的《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宋弼所撰《繁露书院约言》、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以及李丕基《繁露书院种柳歌》四篇文献。

宋弼在《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中说:“繁露书院这样的大型工程,理应留有文字记载。督粮道台委托州进士宋弼撰写,宋弼觉得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予以表彰并传承下去,但觉得不应自己署名,就出现了代督粮道台汪汉倬所作《德州新建繁露书院记》。”该文对书院修建的意义和过程作了记述:“相地于学宫之东南,乃出俸钱数百缗,择人经理,阅五月而告竣,名以‘繁露书院’,志董子也。讲艺之堂,栖士之舍,门庑斋庖,凡为屋四十馀楹,其馀地犹可以增置也。又度修脯膏火及役人廪食之所出,为经久之计。乃择两学之士及子若弟,与旁近郡邑之愿学者,肄业其中。延名师,以主讲席,置监院焉。日有程,月有课。其不能与,于是者为附课又数十人。”宋弼当时评论道:像这样的创举,在山东省其他州府中是很难找到的。《繁露书院约言》相当于今天的学生守则,是书院制定的供学生遵守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类似古时候的学生守则,省内外目前发现的很少,在德州更是独一份。它从“励品行、定志趣、博闻见、广识力、严课程、尚专诣、善变化、养气质、务集益、受箴规”十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学生共同遵守。不仅对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也是难得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吕青云所撰《繁露书院节略》,对乾隆以后直至清末书院的修葺、管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对研究繁露书院的历史展现了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

李丕基《繁露书院种柳歌》是赞颂书院的诗文:方山之西卫水东,“ 繁露书院在其中。门外桃李能红白,门内杨柳眠东风。国子先生昌黎后,大名宇内维山斗。臃肿拳曲嗟散材,封植栽培施巨手。万缕千条一向斜,轻阴淡淡袭绛纱。行人漫说灵和殿,居者错认陶令家。垂栏拂槛檐前挂,一抹烟云堪入画。垂之百年复百年,手泽长存勿翦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