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偃墓志追踪

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一场大雨致陵城东侧的笃马河北岸决堤,一泻而出的河水在三里河村西北处冲垮一处土崖,露出一座古墓,得一墓志碑。据墓志碑文得知,古墓乃东魏渤海郡太守王偃之墓。其墓葬在临齐城东六里的地方。《魏书·地形志》记载,鬲县治临齐城。由此则可推断:今陵城,是北魏时临齐城所在地,为鬲县治所。当时的陵县知县戴杰在墓志的上方题跋:“魏渤海郡太守王偃墓,葬在临齐城东六里,今陵县东门外三里河刘庄北是也。东魏武定元年距今一千三百余年,屡易沧桑,盖无复有知其墓者,三月庚辰望后,大雨冲陷土崖,出碑石二,一覆一载,上石阳面篆额九字:‘魏□□海□□君墓铭’,五字完整,其四字剥蚀不可辨。下石四百七十二字皆无损,惟撰书姓氏不著。今移嵌书院东壁存,以俟嗜古者证之,亦可验物之显晦有定时也。光绪元年孟夏,丹徒戴杰识。 ”按碑文内容推断,上石阳面当为“魏故渤海郡王君墓铭”九个字。

2005年夏,笔者同陵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的三位同事实地寻访王偃墓志出土地。

古墓已成农田

笔者一行来到三里河村,见一老人,知悉我们来意后,老人说:是有这么一个魏渤海的墓。经交谈得知,原来当地人把墓志上戴杰的题跋开头“魏渤海”三字,当成古墓里的人名字传了一百多年。我们请老人带领来到古墓所在地,那是村西北的一片麦地,老人指着其中一个地方说:古墓大体就在这里。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建起窑厂,窑厂取土烧砖把土崖拉平了。

遗憾的是,该碑下落不明,仅有拓片传世。

小刘村已消失

在我们的访查中,刘庄一直未出现;三里河村距陵城有五六里,怎么叫三里河呢?三里河村党支部书记冯志海对我们说:三里河村有一个胡同,全是汉族刘姓人居住,历史上称刘庄,从外部看,三里河和刘庄就是一个村。 1958年,因刘庄无党支部,公社就指定由三里河村党支部负责刘庄的工作。此后,刘庄就在行政管理体系中逐渐消失了,刘庄之名也渐渐被人淡忘了。至于三里河的村名来历,冯志海拿出一部复印的《冯氏族谱》说,该村的冯姓居民都是回民,老祖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冯国胜、冯国用兄弟二人。明初,冯国胜、冯国用居住在南京一个叫三里河的地方;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冯氏先祖也迁居北京,迁北京后冯氏居所仍称三里河。后来冯氏一支迁陵县城东居住,将所居地仍以三里河名之,这是按先祖的习惯沿袭下来的。

庚辰纪月非纪日

对王偃墓志的野外调查完成后,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戴杰题跋中“三月庚辰望后”,查阅《万年历》,光绪元年三月并无庚辰日。”笔者一查,光绪元年三月确无庚辰日。难道是戴杰写错了?此问题一直困扰笔者和身边文友十余年。近日学习《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上的吴浩军《敦煌镇墓文的功用及价值》一文,这一疑难问题才得以解决。吴文引用了陈垣先生答启功先生:“以甲子记月,金石文中罕见”。但罕见不等于没有,陈垣先生举了两个干支纪月的例子;吴浩军先生自己也举例:“升平十三年岁次己巳,闰正月甲子,朔二十一日壬寅,意思是,这一年闰正月,当月干支为甲子;从初一日即朔日计,第二十一日为壬寅”。这说明,在金石文中,以干支纪月的现象是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戴杰“三月庚辰望后”中的庚辰也就是三月的干支,是纪月非纪日,日期是望后,即十五日后的一天,也就是下半月的一天。再核对《万年历》,见光绪元年三月条下注:“三月小,庚辰月”。疑问遂解。

□赵春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