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德州屯(营)地名

马惠彬

“屯”字的本义是包起来、卷起来或围起来等,也指建有防御性围墙寨子。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军屯”或“屯垦”之类的政策,即军队在自己的防区内,边防守、边开荒种地的屯兵之策。“营”是军队驻扎的地方,称“营房”或“营盘”等。

一些古老的军屯和军营,渐渐演变成了地名。德州市中心城区一带,就有不少这样的地名。

明代的屯田制度

在德州市中心城区一带,用屯和营字命名的村庄街巷诸多,它们主要来源于明初的屯田制度。

明代的屯田制度,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指定的地域驻防,他们一面执行防御任务,一面垦荒种地以自给自足。民屯即官府施行移民、招抚流亡者或收留逃荒者,鼓励他们在指定的地域里垦荒居住。

宋金元时期,由于多年的战乱兵祸、自然灾害等,德州城破败不堪、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开始在德州建砖城,虽劳役繁重但战事少了,百姓们略有喘息之机。哪知城池刚建好,又发生了“靖难之役”,这里又成了重灾之地。

“靖难之役”后,德州城仅用了几十年时间,便随着大运河的再次疏通,漕运及民间航运事业的发达、兴旺,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了贯通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水旱码头,快步迈入了全国三十三个发达城镇的行列,获得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称。

变化这么快,原因何在?

其一、明洪武九年(1376)设“德州卫”,在德城境内设了6所42屯,规定卫所将士必须携带家眷,驻德州的这42屯士兵与家眷有4620户,13860人,为当时德州土著和移民总数的3倍。卫所士兵和家眷就成了德州城居民的主体。

其二、明永乐皇帝深知德州的战略地位,他不仅给德州城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且又于永乐五年(1407)增设了德州左卫。

据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德州城仅有4830户,28899人。到明万历元年(1573),德州城增至8887户,50130人。这五万多人中,军户就占了四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德州城的军户成了居民的主流。

德州城之所以由衰落而又迅速的崛起,除运河里的漕运显赫外,实行军屯制度,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带屯(营)地名的形成

德州城内外有诸多带屯和营字的村庄街巷,它们的来源多是明初的“军屯”制度。明永乐年间,由于多年的和平环境,致使盛世显现。故军屯的防卫职能逐渐衰退,他们渐渐变成了专业农户。军屯所在之地,便以屯兵时的名称进化成了村庄街巷名子。

这些村庄街巷的形成大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明·洪武九年(1376)设德州卫,在德城境内设了6所42屯。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北与城西北一带,即现二屯镇、长庄乡和景县的庙镇一带。故到德州城解放时,二屯镇仍是德州城带“屯”字村落最多的地域。

二、明·永乐五年(1407)设德州左卫:永乐五年(1407),以安置“靖难之役”的官兵,为迁都北京做准备,而在德州增设了“左卫”。德州城周围带“卫”的村落就更多了。左卫的地盘多在城南和城西南,即现宋官屯镇及故城县的三屯、五屯等一带。

三、“靖难之役”后,朱棣对部分亲信封官赐地,委派他们到德州城一带屯田,也促进了德州的发展。当时仅隶属德州左卫的宋官屯镇,就出现了宋官屯、索官屯、萧官屯、俞官屯、孙旺屯、北张官屯、叶官屯等带“屯”字的村落。

四、清代,德州城既有八旗兵又有绿营兵。而绿营兵在德州城又有“德州营”与“德左二卫兵”,三者互不相属。故德州城内外又增加了:大营、小营、满洲营、新营、校场口街等街巷。

带屯(营)地名的消失

据相关资料记载:德州城“屯兵驻扎之地,计7所57屯”。就是说在德州市中心城区辖区内,应该有50多个带屯营名字的村庄街巷。可查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制资料,仅可见到带屯字的21个、带营字的8个,合计29个,仅占记载数量的50%左右。其他带屯营名字的村庄街巷都到哪里去了呢?

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德州城的“十二连城(营)”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王家道口,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大营(何家营)、肖家营、中营(顾家营)、北大营(瞿家营)、薄荷营(白贺营)、连营(钱家营)、陈家营、半边营(边家营)、哨马营。这十二个营的城墙全由夯土筑就,用壕沟相互连接,构成了各自可防御,且能相互支援的共同防御整体。

可惜的是,这个十二连城还没完全修好,就仓促投入了战争,致使它一战便毁灭了。原来的十二个带营字的村,仅剩下“哨马营”一个。其他都在德州城的地图上消失了。这是最早消失的带营字的地名。

二、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在德州城出现带屯(营)的村庄,至德州解放时就仅剩下胡官营、张官营、王官屯、于官屯、宋官屯、后小屯六个了,除鲍、夏、肖、顾、何五个庄是在十二连营中消失的外,另外那些应该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形式的需求或自然灾害等,而改变了名称或自然消失的。

三、清初曾承启明代的屯兵制,后来逐步对亦军亦农的卫军采取了“裁减降撤”的办法。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均裁。德州二卫的土地、人员随即转所在州县管理。

故有些带屯营的村庄划归了其他县管辖:如:罗小营、八里营、丞相营、苏官营、马营、曹桑营、乜官屯、罗小屯、四屯、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郑屯等,划归了河北省的故城、景县、吴桥等县管辖。

另外,德州解放后,城里的部分老街巷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又消失了一些。如:二屯镇原来是德城区带屯营村庄名最多的乡镇,可现只剩下“丰乐屯”一个带屯字的老村名了。1984年《德州市地名志》上,全市计有328个村庄街巷,带屯营字的村庄街巷还有18个。

今天德州市区带有历史风味的村庄地名很少见了,可还能看到状元府、青龙桥、代官屯等老地名。如老德州人仔细品赏、回味,还能嚼出点老德州城的味道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