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 老城镇的沧桑

张明福

武城县老城镇原本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武城县城所在地,由于运河展宽变成了现在偏居一隅的普通乡镇,但它见证了武城县治由运河西迁往运河东,又由运河外变成河套内,最后东迁20公里之外的史实。

老城镇曾经历了近千年的繁华,也阅尽了人间的世事沧桑,如今又迎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运河复航两大契机,可以说距离再次腾飞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千年县城已成泄洪河道

老城镇人最伤痛的经历莫过于所居住的家园由县城到乡镇的变迁,曾经的武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变成县内偏僻一隅。

据文献记载,武城建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确地址可考的县城共三处。第一处为唐武城县城,即现在河北省故城县的祖杨庄附近,唐调露元年(679)移治永济渠(卫运河)西。第二处是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运河西决,淹没武城县城,遂将武城县治移至五公里以外的运河东岸,即今武城镇西面的河套内。第三处即为1973年搬迁后的今武城县城。

县城迁建前的1958年,因运河展宽曾将西关村搬迁到东关村东,名称还叫“西关村”,因此有了“西关修在了东关东”奇闻趣事。

1972年运河河道再次展宽,新修大堤设计在武城县城与东关之间,县城所处位置由过去的傍河变成了河套,不得不考虑县城搬迁的问题。最后确定在距离老城20公里远的原恩州旧址上重建武城县城。

197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武城县城迁往今址。武城县城迁建过程中,不仅拆迁了老县城,还同时拆迁了14个村庄及21处扬水站,使武城段运河泄洪能力达到每秒4000立方。一座存世近900年的老县城,由此变成了贯通南北的运河河道。

宋金以来的武城县城故址,位于武城运河拱子桥以南的河滩之中,现仍能于河圈农田中分辨出来。老县城的建制规模不大,南北长1140米,东西宽800米,方圆近1平方公里。城内一条十字大街,一条小十字街,南北城门附近各有牌坊一座,北城门的牌坊略大于南牌坊。城门外有南街村和北街村,城墙外分别有东关、西关、南关三厢。城内主要建筑则有县衙、文庙与县学、考棚、监狱、下河通判署等。

老县城不仅风景如画,而且遗迹众多。自明以后,就有前八景和后八景之说。其中“莲池暮雨”“柳林秋霁”在城南,“弦歌台榭”“唐槐宋杜”“南浦浮烟”“蔡河遗韵”在城西,“层城夕照”即是西城门之景,“沟渠流月”在城北,“大寺晚钟”“泮井泉声”就在城中。

增设有管河衙门(下河厅)

下河厅也叫“下河通判署”、“北河厅署”,是武城县城历史上驻过的最高衙门,其长官由东昌府通判出任,业务上由山东运河道管辖。下河厅的管理范围,恰如今天的德州市所辖运河河段,但须加上第三店至桑园镇一段河道。

明清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驻济宁。清代为了运河的管理,从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武城县城设立“下河通判署”,管理临清、夏津、武城、恩县、德州所过河道。由东河河道总督衙门管辖下的山东运河道管辖。乾隆《东昌府志》:“北河厅署在(武城)舜阜门内西街,康熙三十一年(1692)建。”《山东运河备览》卷七:“东昌府管河通判,原管辖德州等十馀州县卫河道,计600馀里。康熙二十一年(1682),总河靳文襄公辅始请添设下河通判一员,分辖德州一州二卫、恩县、夏津、武城、直隶之清河、故城八州县卫河道,驻扎武城县。”

道光《续武城县志·公署》:“北河厅署,在舜阜门(即南门)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按:旧志以北河厅为疑,查《运河备览》间称北河厅。《州志》亦云:“北河厅”盖即“下河厅”也。今署在学宫西北。”

诸多名胜成为河北省文物

1952年10月,国家将原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宁津、庆云、盐山六县划回河北省;同时,将1950年划入河北省的恩县、武城、夏津三县划回德州专区。1965年3月,又将武城县运河西岸的祖阳庄、武官寨、饶阳店三个公社和甲马营公社的东排等14个村划河北省故城县;同时将河北省故城县郑口公社的甘泉村划入武城县。频繁的区划调整使武城县旧有的不少遗迹变成了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所有,主要有传承近千年的“弦歌台”、庆林寺塔以及十二里庄天主教堂、“冀鲁四·二九烈士纪念馆”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弦歌台

弦歌台是为感怀孔子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时以诗书礼乐琴弦之声教化民众的事迹所建。弦歌台榭高九尺,方圆数百坪。上有子游(言偃武城宰)祠,创始不可考,在旧县(今城西)十里许子游庙村有石碑,为乾隆三年(1738)知县胡良显立。相传弦歌台榭为孔子大弟子子游在此教书育人的场所。子游祠殿堂五间,后有寝堂,殿堂及东西庑为教室,弦歌台榭为学生活动场所。

庆林寺塔

庆林寺塔位于老城西北方向13公里处,始建于北宋,距今有千年历史。从造型上来说,它属于华塔类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的庆林寺塔在鲁西北冀东南一带声望颇高,文人墨客留诗众多。

十二里庄天主教堂

十二里庄天主教堂位于老城西南方向6公里处,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天主教堂。1839年,罗马教廷成立山东代牧区,任命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罗类思为首任主教,主教公署设在十二里庄。这是山东历史上最早的天主教堂和传播基地。1847年10月,罗类思又在十二里庄创办山东天主教总修院。1863年,山东代牧区座堂和山东总修院由十二里庄迁往济南。1903年,重建十二里庄教堂,1905年完成。今天的十二里庄教堂就基本保持了当时的模样,2009年,因独特建筑风格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十二里庄教堂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冀鲁“四·二九”烈士陵园

冀鲁“四·二九”烈士陵园位于老城正西3公里处的霍庄(原属武城,现属故城),是1958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1942年4月29日为抗日而牺牲的冀南军区英烈所建。1942年4月29日,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调动侵华日军第十二军10000余人,同时纠集武城、恩县、南宫等县的伪军20000多人,以武城运西为合围中心,向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我冀南党、政、军机关及直属部队,武城县委、县政府、县大队等7000多人被围。八路军冀南军区部队和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最终杀出重围,粉碎了日伪军30000余人的“铁壁大合围”。这次战役是一个震惊中外、以少胜多、彪炳军史的突围战。一部分非战斗部队和地方机关人员多次突围未成,被敌人残忍杀害,史称“四·二九”惨案。1986年,河北省政府又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葺。如今“四·二九”烈士纪念馆已成为武城和故城两县共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时期迎来两大利好

武城县老城镇如今迎来两大利好:一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是京杭运河复航。2017年6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我们“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日国务院又制定出台《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作出明确要求。山东省和德州市有关部门也多次调研,分别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运河复航的呼声已引起了国务院与黄河以北的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两省领导人的重视。山东省交通主管部门已经派人亲临实地进行考察,探讨复航所走路线以及运河穿黄方案等。

新时期国家关于大运河的这两项措施,对武城县老城镇来说无疑是绝大的利好。老城镇党委政府应该不失时机抓住即将到来的机遇,放眼长远,提前谋划,对运河复航的港口设置、配套设施的占地等提前规划和预留,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文物资源要心中有数,精心设计展示和旅游线路,对非移动文物的整修加固以及移动文物的审定和展示方式等做到提前谋划,将现存的古迹如武城旧城遗址、祝官屯水利枢纽、姑嫂坟、姊妹坟、后王庄总司庙、戚烽戚夯烈士墓、王士嘉墓、王道墓等,加之前几年建成的王金铭纪念馆、古贝春酒文化博物馆、神龙地毯博物馆等,如何整合提质将其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等;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应及早动手整理,如东屯架鼓、南屯花杠以及运河号子等;对老城的特色小吃郭庄旋饼、洗面筋、摊卷卷等,还有闻名遐迩的老名牌“武城大西瓜”等,应做好推广准备,要让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承,也要借运河复航的契机使其走出鲁西北,走向全世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